Artemisia fukudo Makino 濱艾 [菊科]
特徵: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90 cm,多分枝,被灰色毛或無毛。葉,一至二回羽狀分裂,上下表面同色,葉緣不反捲;常被曲柔毛、氈毛,偶無毛;變異相當大。頭花倒圓錐形,3~5mm,下垂;花序呈圓錐狀密集排列,易呈下垂狀。瘦果倒卵狀橢圓形,大於 茵陳蒿。
本種外觀極似 茵陳蒿,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以『本種外型與茵陳蒿相似,唯其裂片先端鈍,頭花倒圓錐形,下垂,可與之區別。』描述區別方式。雖點出重點,但實際上還是相當難分辨,畢竟兩種植物本身變化就大。
分布:韓國、日本、台灣。台灣分布於 北海岸、東北角海岸,沙灘、鹽沼地及岬角岩石地形,數量不多。也分布於 基隆嶼、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等離島。花期一般從8月底開始,以9月、10月最盛。
部落格 菊科植物從常見的寫起,北部海岸的 菊科植物以超級野草 大花咸豐草族群最龐大,另外 紫花藿香薊及 野茼蒿三兄弟等幾種歸化種類數量也可觀,原生種能與之較勁的只有 雙花蟛蜞菊和 茵陳蒿。因此早該寫 茵陳蒿(A. capillaris)了,一直拖到上一篇才寫,就是因為與 濱艾混淆不清。
不僅是一般植物愛好者誤認,包括學術單位庫存標本在內也一樣,經學者重新檢視後,部分 濱艾標本被更正為 茵陳蒿。一直以來我也摸不清 茵陳蒿與 濱艾的差異之處,北海岸許多我原以為是 濱艾(A. fukudo)的族群,開花後發覺是 茵陳蒿(A. capillaris);越搞越混的結果,我乾脆避開 茵陳蒿。
今年9月份我終於拍到 濱艾(A. fukudo)的花了,比對後符合『頭花倒圓錐形,下垂』這句話。不僅如此,兩種植物開花時外形有明顯差異,茵陳蒿開花枝明顯向上生長,過長後才垂下來,而 濱艾花序卻是垂下的;也就是說,當9月份,兩種植物盛花期時,茵陳蒿(A. capillaris)顯得高聳,而 濱艾卻如消失般隱藏於周邊植物叢中,難怪我總是拍到 茵陳蒿。
到底是 濱艾(A. fukudo)不如我想像中稀少,北部沿海沙丘龐大的 茵陳蒿族群中,可能就混生著 濱艾,只是開花時不顯眼,視線裡全是 茵陳蒿而已。或是其實 濱艾(A. fukudo)根本是可遇不可求,早已讓出整個北海岸、東北角海岸空間。不管它,待我有空時再去走走,若拍到花朵會補貼照片。
另外,台灣網路上 濱艾照片極少,其中有些還可能是 茵陳蒿,一般認為這種植物 日、韓較多,但它在 日本卻是「瀕危植物」。日本網站上有些照片與我認知的 濱艾差異很大,誰的才正確?在資料有限的情況下,寫出 濱艾真的頭很大,還是將他寫出來,歡迎 前輩、先進討論,以便內文錯誤時更正。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