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elia biflora (L.) DC. var. biflora 雙花蟛蜞菊 [菊科]
別稱:大蟛蜞菊、雙花海砂菊
特徵:攀緣性草本,大型植株呈亞灌木狀;莖4稜型,能蔓生達數公尺,形成整叢群落;植物體有些莖、葉被平伏粗毛,有些則不明顯。下部葉具葉柄,葉柄長2~4cm,葉可長達20cm,寬4~11cm,紙質,卵形至闊卵形,葉緣齒狀,三出脈;上部葉較小,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連葉柄長5~7cm。
頭花直徑2~3cm,總苞半球形,苞片二層,被伏貼糙毛;花冠黃色,舌狀花單層,倒卵狀長圓形,長0.8~1.0cm,先端齒裂;管(筒)狀花多數,長0.4cm,下部驟縮。瘦果倒卵形,長4mm,具3~4稜,基部尖,頂端平截;被短毛,無冠毛。
分布:印度、中南半島、中國、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太平洋諸島、澳大利亞及 熱帶非洲。台灣分布全島低海拔地區及離島,以海邊最為常見;北部海岸地區常見於岬角、島嶼地形,如 富貴角、和平島 等地的沙礫海岸至山丘森林邊緣,為這些岬角海岸邊的強勢植物。
雙花蟛蜞菊是 台灣 蟛蜞菊屬(WEDELIA)裡最常見的一種,在北部岬角海岸尤其常見,以往常見綿延數百公尺群落的情形。近年發展觀光下,雙花蟛蜞菊由於植物體過大,常形成大片灌木叢,加上頭花不大,可能頗礙眼;成為景觀“美化”下的犧牲者,大遍大遍遭剷除,最離譜是剷除後的空間補種 南美蟛蜞菊,真不知是哪個單位做的決定?剛種下的 南美蟛蜞菊花大美觀,但不適應海邊惡劣環境,生長狀況不是很好,開出的頭花也不見得大於 雙花蟛蜞菊。幾年下來,遭受摧殘的 雙花蟛蜞菊逐漸搶回地盤,許多風景區形成 雙花、南美並存;只要不再人為干預,雙花蟛蜞菊還是有能力在原生地重新擴展族群。
琉球蟛蜞菊
Wedelia biflora (L.) DC var. ryukyuensis H. Koyama 琉球蟛蜞菊
特徵:葉卵形,葉柄1.5~5.0cm,長於 雙花蟛蜞菊。頭花之舌狀花14或15朵,雙花蟛蜞菊為8~12朵;心花達40~70朵,雙花蟛蜞菊為20~35朵;光是看小花的數目,很顯然 琉球蟛蜞菊的頭花會比 雙花蟛蜞菊精彩。
我部落格裡介紹的菊科植物,通常未將 亞種、變種 獨自介紹;因為碰到 亞種、變種我就頭大,很難明確地判斷出差異在哪裡,所以都是並列在同一篇內介紹。每次遇到雙花蟛蜞菊都會注意她的邊花,還未曾數過舌狀花達10朵之多的 雙花蟛蜞菊,所以肯定沒遇過 琉球蟛蜞菊。僅將特徵列於此以茲區別。本變種 琉球蟛蜞菊,請點粗體字名稱連結。
台灣產 蟛蜞菊之簡易分辨方式請參考 南美蟛蜞菊 最後的介紹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臺灣的海濱常見植物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元春
台灣野花365天 秋冬篇 大樹文化 張碧員‧張蕙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