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emisia indica Willd. 艾 [菊科]
關於 艾 學名來龍去脈我實在搞不清楚,見過幾種學名:
Artemisia vulgaris L. var. indica Maxim 將之處理為變種
Artemisia indica Willd. 底下區分出多個變種,含 A. indica var orientails、A. indica var indica、A. indica var maximowiczii、......等等。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採用 A. indica Willd. ,這裡採用簡誌所用的學名。
別稱:艾草、五月艾、.......。
特徵:外型變異極大,有許多栽培品種。多年生草本至亞灌木,植株具濃郁香氣;全株被毛或無毛,綠色或帶紅褐色。葉,卵形至長橢圓形,上表面初時被白色或鵝黃色長毛,之後漸稀疏至無毛,下表面密被蛛絲狀毛,呈灰色;羽狀分裂,依植株不同裂片從 卵形至長披針形都有。花莖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或複總狀花序,隨伸長漸呈穗狀花序,全株呈圓錐花序;總苞筒狀,苞片3~4層,外層最小;頭花小,全數管(筒)狀花,狹管狀,花冠黃綠色。瘦果長圓形,微小。
分布:艾的近似種遍布歐亞大陸 溫帶至亞熱帶地區,包括 英倫及 日本。A. indica分布於 東亞地區。台灣3000m以下向陽地都可能出現;海濱至低海拔山區株高多在50cm以下,中、高海拔則會出現達200cm的亞灌木植株。
艾是常見野草,也是常見的田園栽培植物,在東、西方它都是民間常用的植物。尤其在 中國更是深入民間的民俗植物,端午節門口綁的幾種避邪植物一定少不了就是 菖浦和 艾草;艾草也常見於 中藥漢方與民間草藥,以及養生的藥酒、精油。客家人對 艾草的使用尤其廣泛,艾糕、艾粿、艾草粄 等等多種添加 艾草的食物。在 苗栗當兵時吃過 艾糕,是 客家傳統甜食;我經過 桃、竹、苗傳統市場時會刻意去找,但有時攤販拿出來的是鹹的粿狀點心,不是我懷念的 艾糕。
寫這篇『艾』寫得蠻心虛的,對於 艾草,我只知道是 端午節避邪植物,以及客家傳統美食的材料;我喜歡 菊科植物,見到野生 艾草自然會拍下它;但實在分不清所謂的 甜艾、苦艾、艾蒿之間的差異。在野外常見到的 艾草,是自生於該地或栽培逸出也無從判斷,這裡就先不去探討它們的種類(品種),常見的此類野草不論 甜艾、苦艾都是民間常用植物,這裡就以『艾』來總括這類 菊科民俗植物吧。
右:台北 新店,左:宜蘭 頭城。右邊的型態接近所謂的 甜艾,葉較厚實、香氣濃郁;左邊的型態接近所謂的苦艾,葉單薄味苦。
艾(Artemisia indica)是 菊科(COMPOSITAE (ASTERACEAE)) 蒿屬(ARTEMISIA)的代表種,種類(品種)繁多區別不易;蒿屬(ARTEMISIA)本身亦是 菊科大屬,台灣多達10幾種原生種,簡誌中特有種即列出6種,是很難搞懂的一群。我目前能辨識的種類有限,本來想待多瞭解後再寫這屬植物,但 艾(Artemisia indica)到處可見,又與生活習息息相關,就先介紹它,其餘種類以後再慢慢說了。介紹 蕲艾(Crossostephium chinense)後為避免混淆所以介紹本文的 艾(A. indica),一旦介紹 艾(A. indica),那同為民間製粿原料的 鼠麴草也該上場了;下一篇就從 鼠麴草屬(GNAPHALIUM)的代表種 鼠麴草(Gnaphalium affine)開始。
延伸閱讀:艾與 銀膠菊葉子比較請點選 銀膠菊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