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銀膠菊 彰化 伸港.jpg
彰化 伸港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銀膠菊  [菊科]

特徵:一年生草本,莖直立,植株高30~150cm;分枝多,莖葉被柔毛,表面具條紋,上部多分枝。葉長可達20cm,卵形,一回羽狀全裂至二回羽裂,裂片3~4對;裂片卵形或長卵形,先端圓或鈍。頭花多數,排列成開展的繖形花序;總苞鐘形或半球形,直徑3~5mm;兩層,外層硬。舌狀(邊)花5枚,白色;卵形或卵圓形,先端2裂;管狀(心)花多數,長2mm。瘦果倒卵形,黑色;冠毛2,鱗片狀。

銀膠菊.jpg
銀膠菊的兩型葉子

分布:原產 美洲。台灣常見於 大甲溪以南的西部沿海,中、南部已成為侵入野草。主要分布於海濱地區,以及800m以下廢荒地、開闊地。本種廿年前即出現於 台灣南部,近年中部地區大量出現,而且似乎有逐漸往北蔓延的趨勢。台中縣 大甲溪以北海岸、花蓮部份地區都出現野生族群。

銀膠菊 台中 龍井.jpg
台中 龍井

銀膠菊儘管媒體報導的沸沸揚楊,以“國際大毒草”稱之,但我始終未曾見過它。這可能與出入地區有關,北部想見到 銀膠菊並不容易,即使到海濱地區也沒找著。

獨自一人溜到「大肚溪口野生動物保護區」走走,發現 銀膠菊還真是多,海邊車道兩旁的開闊地 菊科植物數量以 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最優勢,銀膠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與 美洲假蓬(Conyza bonariensis)分居二、三。回程故意走一段 台中縣省道,沿途邊走邊停,發現 銀膠菊算是常見;儘管許多社區居民發起鏟除“國際大毒草”,但它還是很容易在不起眼的角落發現。

媒體報導通常很誇張,我雖懷疑 銀膠菊危害真有那麼大,但還是儘量不與它接觸;自動相機近拍少了“手”當標的,沒了輔助對焦,焦距常落到後方背景,所以能看的照片沒幾張。拍照時難免會接觸到植物,手背真的有些癢,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它真的很毒。

附註

銀膠菊%26;艾.jpg

銀膠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的葉子與  (艾草;Artemisia indica)的葉子非常相似,一種為毒草,另一種是廣泛使用植物。艾草葉表面被白色蜘蛛絲毛,葉背亦被長毛而呈灰綠色;銀膠菊葉表面則是被短毛,葉背呈綠色。另外 艾草整株具濃郁香氣,兩種植物整體外型亦有相當差別,尚不至混淆,但野外採集仍須謹慎。

國際上近年來另一種與 銀膠菊並列的雜草是 豬草,請點選連結。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臺灣的野花-低海拔1300種(三) 渡假出版社 林文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