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三貂社 巴賽祖師廟.jpg
三貂社 巴賽祖師廟

在「東北角海岸一日遊」遊記中紀錄了 田寮洋 新社的 慈仁宮和 巴賽祖師廟,其中 巴賽祖師廟是 凱達格蘭 三貂社祭祀祠廟。三貂社是 凱達格蘭族 馬賽(巴賽)群之一,名稱出現於1623年 西班牙一位神父的報告裡,又稱 三朝社,大致上範圍在今日 貢寮、雙溪兩鄉鎮,以及 瑞芳、頭城的部分區域。三貂社自 清代 漢化程度即相當深,到 日治時期大多與 漢人同化,僅少部分族人保存著自己的語言、習俗,以 潘姓、金姓等等為代表,除了參與 慈仁宮 媽祖廟的興建外,仍保存著本身祭祀的祖靈。

東北角海岸 貢寮.jpg

貢寮溪(雙溪川)北岸的沙丘上的 三貂社聚落,依據文獻曾經與 噶瑪蘭族發生過爭紛,道光年間 漢人大量湧入取而代之,三貂社族人離開,最後於北方稍上游南岸另建立新聚落。新聚落既稱 新社,由 漳州移民取代的原區域 龍門街相對稱為 舊社。乾隆26年(1760年) 漢人移民出現於 三貂社地區,同時建小祠祭祀 開漳聖王,隨著 漢人移民增多。道光18年(1838年)於 舊社興建 昭惠廟,因信仰摩擦,三貂社族人離開輾轉建立 新社;昭惠廟於 明治33年(1900年)聘 唐山師重建大廟,民國77年(1988年)改建成宏偉大廟[圖1],舊廟原石材堆置一旁[圖4],甚為可惜。

東北角海岸 三貂社.jpg
昭惠廟:新北市貢寮區龍門街74之1號

新社約於 道光年間建立,根據 舊社 昭惠宮記事,乾隆年間 三貂社婦人於海邊發現 媽祖神像,拾起供俸為本廟創建之始,因 舊社 漢人以祭祀 開漳聖王為主,三貂社族人因信仰摩擦離開,輾轉於 道光、咸豐年間建立新社。新社 福仁宮(新社媽)正式建於 咸豐9年(1859年),於 光緒4年(1876年)舉廟重建;於今已改建為三開間新廟,但舊建築石材多有留存續用,楹聯由 雙溪 連舉人撰文, [圖2]舊石材處處可見此廟為 漢族移民與 三貂社群眾共同敬獻,廟內木刻仿刻 咸豐9年落款,石材[圖3]則多為 光緒4年(1876年)留下的。

東北角海岸 田寮洋 慈仁宮.jpg
新社 慈仁宮:新北市貢寮區田寮洋街13號

綜合 舊社、新社的歷史發展,三貂社 馬賽人似乎完全融入 漢族生活圈,即使因 漳州人信仰 開漳聖王而有摩擦,三貂社民信奉 媽祖,一樣是 漢化後的信仰。但 新社的 三貂社民努力地保存著原本的語言、習俗、祭祀,昭和11年(1936年) 台北帝國大學 人類學家 淺井惠倫還特別以轎子迎請 新社老嬤 潘氏腰至 台北帝國大學內住了一個月,錄下已經逐漸失傳的 凱達格蘭族語。如今還有多少人會 凱達格蘭族語我不知道,但此地有一座「巴賽祖師廟」,是 三貂社祭祀祖靈的祠廟。

東北角海岸 三貂社(1).jpg

面對 慈仁宮右後(東)側高地,據說 馬偕在此建立 賓威廉教堂,但已無任何遺跡;慈仁宮廣場往裡(南)望,可見到另一座祠廟[圖5],這是 三貂社的「巴賽祖師廟」[首圖]。往前走會先經過「三貂社祭祀公業 凱達格蘭文化歷史政治」集會所[圖8],這是90年代反核四時期,凱達格蘭族後裔 潘耀璋、林勝義兩位耆老發起建立類似公廨的集會所。祖師廟與 慈仁宮同樣座東朝西,兩側門繪上 凱達格蘭人物像[圖6][圖7],可謂另類門神。內供奉石碑刻著「山西」,此處的“山西”是指“SANASA”,是 三貂社傳說的祖居地。

東北角海岸 田寮洋 慈仁宮(1).jpg
慈仁宮廣場前的「奉憲示禁」碑

寫到 平埔族原住民,總會牽扯到近年台灣人血緣的問題,尤其以政治目的為主的討論特別多。民國74年(1985年)前後,我大伯著手整理家族史,當時 大伯就說家族祖先有兩代 平埔媽。我血液裡有 平埔族血緣是確定的,但有 平埔族血緣不代表就稀釋了 漢族血緣。1895年 日本開始全台戶口大調查,300萬左右的島民,平埔族人口只有4萬6000人,顯然當時多數的島民選擇當 漢人,所以 平埔族人口比例才會如此低。不管是 平埔族或 漢族,祖先當時的決定是如此,後代子孫卻想否定?如果當時選擇回 唐山呢?

平埔族記憶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