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麴草 新北 石碇 溪邊寮.jpg
新北 石碇 溪邊寮

Gnaphalium luteoalbum L. sub. affine (D. Don) Koster   鼠麴草  [菊科]

Gnaphalium affine D. Don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將 鼠麴草處理為 Gnaphalium luteoalbum的亞種,在此保留依舊常見的原學名供參考

別稱:鼠麴、清明草、母子草

鼠麴草 台北市區.jpg
台北市區

特徵:二年生草本,莖直立,不分枝或分枝自基部、下部起;莖具溝紋,密被白色綿毛。葉,肉質,匙形或倒披針形;先端圓,有時具小突尖,基部漸狹,無柄;兩面被白色棉毛,上表面較薄。頭狀花序生於枝頂,不分枝或多分枝,排列成繖房狀;頭花黃色,包托著小花的總苞鐘狀,苞片2~3層,膜質,亮黃色,使得開花時非常顯眼;小花全部管(筒)狀,頂端擴大,先端齒裂。瘦果倒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0.5mm,具黃白色冠毛。

鼠麴草 台北 內雙溪.jpg
台北 內雙溪 這種形態植株被稱為 母子草

分布:鼠麴草(Gnaphalium luteoalbum)原生地可能在 歐亞大陸 溫帶至熱帶地區,廣泛分布至 大洋洲、紐西蘭以及 北美洲;區分出多個亞種,各個亞種間有細微差異。台灣已知有兩個亞種:鼠麴草(G. luteoalbum sub. affine)廣泛分布於海邊到中海拔開闊地。絲綿草(G. luteoalbum sub. luteoalbum)分布於海拔1000~3200公尺開闊地。

鼠麴草 台北 內雙溪2.jpg
台北 內雙溪,照片是在梯田田梗拍的,兩種 菊科野草 鼠麴草與 茯苓菜糾纏著,後方模糊的紫色斑點是 紫背草。

台灣民俗糕點『草仔粿』種類繁多,有包 菜脯米的鹹草仔粿,也有包 花生、豆沙的甜粿口味。這些草仔粿在搗米製皮時常混入野草當香料,增加其味覺享受;眾多“香料”野草中,最廣泛使用的就是 鼠麴草和 艾草(Artemisia indica)。其中 閩南人的草仔粿偏好 鼠麴草為香料,稱 鼠麴粿,吃起來有一股清香;客家人則喜用 艾草(Artemisia indica)增加香氣,稱 艾糕,品嘗時是股甜香。這些草仔粿包好後以 月桃葉襯底蒸熟,吃起來再加上 月桃葉香,是極佳的鄉土美食。

鼠麴草(G. affine)與 艾(Artemisia indica)除製粿外,也用於中藥和草藥;感覺上被著白粉或白毛的野生植物都會納入中藥和草藥中使用。近年 艾草被廣泛使用於養生用品上,已成為栽培作物,一年四季皆可採收;鼠麴用途沒那麼廣,依舊以野採為主要來源,主要在春、夏季。鼠麴草算是極常見的野草,春、夏兩季農田會出現大量 鼠麴草;不僅野外可見,即使市區草地上也會出現。只要肯彎下腰,不愁 鼠麴粿沒香料;不過採起來頗累人,採一大把搗碎後只有一點點,難怪真正的 鼠麴粿越來越少見。

鼠麴草 台北 坪林.jpg
台北 坪林

上圖是在 台北縣 坪林鄉海拔約400m山區拍攝的,該處的 鼠麴草不論大小,莖纖細、葉子狹長,植株狀似另一亞種 絲綿草(G. luteoalbum sub. luteoalbum),因 總苞片為亮黃色,仍視為 鼠麴草(G. luteoalbum sub. affine)。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臺灣的常見野花(一)  渡假出版社有限公司 鄭元春

                 台灣野花365天 春夏篇 大樹文化 張碧員‧張蕙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