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匙葉鼠麴草.jpg
台北市區

Gnaphalium pensylvanicum Willd.  匙葉鼠麴草  [菊科]

Gamochaeta pensylvanica (Willd.)

別稱:鼠麴舅

特徵:一年生草本,有跨年生長情形;高10~50cm。莖直立,不分枝或基部多分枝;莖綠色,有縱溝紋,被灰白色毛。基生葉早凋,莖生葉倒披針形或匙形,兩面皆有蛛絲狀毛;下部葉長6~10cm,無柄,基部漸狹,先端頓或圓,有時具小尖頭;全緣或微波浪狀,中、上部業同形,漸小。

頭花多數,腋生或頂生,密集,呈穗狀花序,花序伸長後呈圓錐狀排列。頭花長約4mm,總苞卵柱形,苞片2層,黃褐色;外層卵狀長圓形,長約3mm,先端頓或尖;內層長度同外層,略狹近線形。小花全數管(筒)狀,雌花多數,花冠絲狀,長3mm,先端3裂;兩性花少數,花冠管狀,檐部5淺裂。瘦果長圓形,長0.5mm;冠毛灰白色,易落。

匙葉鼠麴草 台北 植物園.jpg
台北 植物園

分布:原產於 熱帶美洲,廣泛成為太平洋周邊國家的歸化植物。台灣從海邊到中海拔山區皆可見,市區學校、公園、花圃、安全島也極為常見。花期在冬季至隔年初夏,市區裡秋末、冬季 鼠麴草屬(GNAPHALIUM)其他種類難覓時,本種成為唯一常見的 鼠麴草。

匙葉鼠麴草 台北市區.jpg
台北市區

寫了 鼠麴草屬(GNAPHALIUM)代表種 鼠麴草後,接著不知該寫哪一種 鼠麴草(舅);考慮後決定這種幾乎四季都見得到的 匙葉鼠麴草開始。我們一般見到 匙葉鼠麴草(G. pensylvanicum)習慣上稱呼它 鼠麴舅,因為長得很像 鼠麴草卻又不是 鼠麴草,但它卻不是所謂的 鼠麴舅(G. purpureum)。匙葉鼠麴草(G. pensylvanicum)與 鼠麴舅(G. purpureum)是兩個不同種群,只是差異細微,大家依舊張冠李戴罷了;有點類似 平原菟絲子和 菟絲子般,原以為到處都是的物種,實際上是張冠李戴,不同種類。

兩種 鼠麴舅長得極為相像,仔細閱讀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的描述,鼠麴舅(G. purpureum)基生葉開花時宿存,匙葉鼠麴草(G. pensylvanicum),開花時基生葉枯萎,也就是消失了,以開花時基生葉是否宿存來區別它們。前者常見於 中國、日本,或許 金門、馬祖也常見,但在 台灣卻很難見到;見到常見的 泛鼠麴舅時,不妨翻翻看基生葉是否宿存,試著看看是哪一種。兩個相似種或許有其他不同特徵,但野外觀察,以這種目視方法區別最快。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