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cus pumila L. var. awkeotsang (Makino) Corner 愛玉子 [桑科]
Ficus awkeotsang Makino
Ficus nagayamai Yamamoto
別稱:愛玉、薁蕘(台語)、墀枳仔、枳仔、枳枯、枳蒲、玉枳、草實子
特徵:攀緣藤本,營養枝節間生不定根,全株枝條被微毛,雌雄異株。葉革質,長橢圓狀卵形,葉長6~15cm,先端尖或漸尖;葉柄短,側脈6~7對,上表面光滑,下表面被褐色毛;托葉2,披針形,被黃褐色毛。果,腋生,單生或成對,果梗粗短,苞片三角狀卵形,被褐色毛;隱花果長倒卵形、紡錘形或長橢圓狀形,長6~8cm;佈滿白色斑點,成熟時轉暗紫色。
分布:原認為是 台灣特有種,近年調查,福建、浙江亦有分布。台灣主要分布於1,000~2,000公尺山區森林內,低海拔山區偶見,出現於林緣或樹冠層。常見栽培,多由居民從山裡帶回,蔓生成叢;亦有專業栽培,品種多,果形差異大。花果期主要在8~12月;模式標本採集自 台灣。
愛玉(F. pumila var. awkeotsang)與其兄弟 薜荔(F. pumila var. pumila)除隱花果形狀差異較大外,植株外觀相近,不易區別。一般所描述 愛玉葉子偏長,葉先端漸尖,但實體模稜兩可的情形非常多。一般而言野生的 愛玉(F. pumila var. awkeotsang)多中海拔山區,但平地至低海拔地區常見改良品種栽培,薜荔(F. pumila var. pumila)則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愛玉(F. pumila var. awkeotsang)果實長倒卵形或紡錘形,先端漸尖或乳頭狀突起,整棵果實布滿白色斑點。薜荔(F. pumila var. pumila)果實大致呈倒圓錐狀球形,先端平截或微凸,果實僅先端有白色斑點。通常 愛玉子比 薜荔大上許多,因栽培時間久遠,品種頗多,外形變化不小;可依果實通常較長,整棵果佈滿白色斑點與 薜荔區別。
愛玉凍是夏日清涼聖品,原料是採自雌株的隱花果,山產店所見黃褐色看似毛茸茸的愛玉籽,是削去外皮,對半切開反折曬乾的半成品。製作愛玉凍時,須將愛玉籽刮下,裹於紗布內,浸在冷開水裡搓揉;果膠擠出後,不久便會凝結,成為黃色透明的愛玉凍,加冰塊淋上檸檬汁便是消暑聖品了。
桑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桑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