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尖頂 碧山巖

昔日 台北盆地及周邊 艋舺、大稻埕、文山、新莊、社子島、汐止、土城、鶯歌、三峽等地多為 泉州移民,漳州人聚落分隔在 板橋、中和以及 士林、內湖、陽明山南北兩處,各有「開漳聖王」廟;南邊為 枋寮(中和)的「廣濟宮」,北邊為 士林「芝山巖」及 內湖「碧山巖」。一般認為「開漳聖王」是 唐代將領 陳元光,為 福建 漳州首任刺史,深受人民愛戴;死後封神,唐代敕封為「威惠聖王」,宋高宗加封「靈著順應照烈廣濟王」成為 漳州人的保護神。

碧山巖.jpg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碧山路24號

碧山巖開基祖廟,根據記載是 五姓居民合力,於 嘉慶19年(1814年)創建。位於 內湖 大尖山(海拔327m)南側副峰 尖頂(海拔250m)頂峰處,內有三塊「神石」,相傳為 開漳聖王與兩位隨從 李、馬將軍之化身。咸豐11年(1861年)擴建,歷多次修建,民國52年(1963年)重建正殿及步道[圖1]。65年(1976年)大幅擴建增加 前殿及含地下六層餐廳、客房,並興建 鐘鼓樓、崇聖台、八角樓、翠山亭[圖2]等工程,雕塑精美、金碧輝煌[圖3],並增建後山停車場、牌坊[圖4],延續多年才完成今日之規模。前殿的廟埕上著眼觀光架設投幣式望遠鏡,可鳥瞰 大台北盆地。

碧山三寺1.jpg

昔日 碧山巖為 內湖、陽明山地區 漳州人信仰的主要廟宇,由於 陽明山地區至 內湖需爬山涉水,路途遙遠,所以其分靈很多,今日 士林 平等里「合誠宮」即為 碧山巖的分靈廟宇之一。碧山巖在 日治時期因應政策,曾經設有住持一職,但民間信仰廟宇大多以管理人為主,碧山巖既為 內湖首要寺廟,曾經以 內湖庄長為其當然管理員人;如今設置管理委員會,選舉信徒代表,並選舉 委員、監事,成立委員會及監事會,為 內湖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峰碧山 圓覺寺

峰碧山 圓覺寺.jpg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碧山路39號

峰碧山 圓覺寺創建於 大正13年(1924年),為 內湖地區最早設立的佛寺;開山住持 達淨法師原為 碧山巖的住持,為 內湖本地 新陂尾人。達淨法師師承 觀音山 凌雲寺 本圓法師。觀音山 凌雲禪寺為 日治時期 台灣佛教四大法脈之一,原與 日本 曹洞宗親近,於 昭和2年加入 臨濟宗 妙心寺派,所以 圓覺寺亦屬於 臨濟宗 妙心寺派下,並成為北部重要道場。光復後 中國佛教來台,有感部份佛教僧侶蓄髮、娶妻流於俗化,因而舉辦多場傳戒,圓覺寺亦扮演重要角色。

碧山三寺2.jpg

圓覺寺位於 小尖山(海拔290m)山腰處,入口[圖1]有山腰車道銜接,途中並立著新舊 土地公廟[圖2],跨溪處立「峰碧山圓覺寺」碑[圖4]。建築主體多就地取材,由砂岩石條所砌成,外觀厚重樸實,環境清幽;因 圓覺寺盛名之故,小尖山之名被 圓覺尖所取代。寺院座北朝南,其下有一谷地稱 小尖坑,梯田順著山勢開闢,使得其南 小尖坑山狀如一條 鯉魚,魚頭、魚尾及魚鰭清楚呈現,遂更名為 鯉魚山。

在大殿右後上方有「地藏殿」以及 彌勒石、開山紀念碑、達淨大和尚紀念碑以及建寺功德碑[圖3],後續在寺後增建碧峰塔等建築,但因土地糾紛,形同廢置。於 民國67年(1978年)在大殿下方依山闢室,增建寮房,外觀大幅改變,主體感覺像三層樓房式建築,中央一室為「三聖殿」,供奉 西方三聖,方便路過遊客膜拜。

碧湖山 金龍禪寺

碧湖山 金龍禪寺.jpg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三段256巷2號

碧湖山 金龍禪寺由 開山住持 玄信法師,昭和14年(1938年)初皈依三寶,禮 臨濟宗 圓山 護國禪寺主持 高林玄寶禪師為師,時年46歲。翌年 法師在 內湖購得13餘甲山坡地,於 昭和17年(1942年)破土建寺,因二戰期間物質缺乏,僅完成地基和正殿牆壁部份。民國41年(1952年)3月,禮請 章嘉活佛動土重建,幾經波折,一年多後終於落成;民國57年(1968年)再建 金龍寶靈塔[圖1]、6丈高 觀音像和十八羅漢塑像,金龍禪寺遂成為 台北地區觀光攬勝之重要景點。

碧山三寺3.jpg

金龍禪寺建築格為 中、梵 和 日式綜合體寺院[圖2],因為 玄信法師師承 日本 臨濟宗,寺院內亦有 日本 臨濟宗徽飾。主體為 大雄寶殿,左右側有 承恩堂和 報德堂,呈「一」字型;另東西廂房設「覺本藏經樓」、「玄信圖書館」。寺內提掛牌匾多幅,多為當時黨國大老所贈,可以想見 金龍禪寺落成時所受到的重視程度。圖書館旁通往寺後停車場的院子,立有「吳濁流文學獎紀念碑」[圖3];正面由 台灣首位醫學博士 杜聰明先生題字,另三面刻有 吳濁流先生詩詞。寺院腹地內有小祠頗特殊,內祀「盤古爺」、「五谷仙帝」、「福德正神」[圖4],石雕樸實、精美。

玄信法師為 新竹 竹東人,吳濁流先生為 新竹 新埔人,兩人私交甚篤。金龍禪寺曾多次為「文學獎基金會」開會場所,並提供場地立「吳濁流文學獎紀念碑」;吳濁流先生於 民國65年(1976年)為 金龍禪寺題詩,勒石鐫刻立於 金龍寶靈塔旁。人不親土親,民國40~60年間(1950~1970年間),內湖是 桃、竹、苗地區 客籍人士遷居 北市主要聚集地,金龍禪寺與 玄信法師是其中最主要因素。

碧山三寺地圖.jpg

碧山三寺是60年代 台北市小學生遠足的標的之一,從 金龍寺爬到 碧山巖讓師生吃足苦頭,有經驗的師長在走到 碧山巖階梯下時改走 圓覺寺,可省去60~70m高度的爬升。其實這篇早在去年寫完 圓通禪寺後已大致完成,篇幅相當長,照片也非常多;分3篇貼出似乎不妥,一併貼出內容又冗長,所以一直擱置。上週走一趟 圓覺瀑布 & 鯉魚山,內容稍微介紹 葉氏祖廟及提到 圓覺寺,興起貼出 碧山三寺的念頭;刪減篇幅及照片,內容稍作修改,一併貼出昔日 內湖庄最具影響力的三座寺廟。

[註]寺廟沿革與網路資料有出入時,採用各寺廟所立碑文及出版品內容記載為準。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參考資料:內湖志

                 各寺廟立簡介碑文及出版品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