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基隆河 汐止段.jpg
照片為 汐止中心區段的基隆河,右下有釣客處為 茄苳溪口,左側藍色建築為 禮門抽水站,是昔日 禮門溪口;再遠處兩條橋後方大廈群前,河道彎曲處為 智慧溪口,如今是 江北抽水站出口。

這篇的名子想了好久,最後使用 汐止舊名 水返腳;水返腳這個地名在 大正9年(1920年)改為 汐止,但一直到光復後還是很多人使用 水返(頂)腳稱呼 汐止。名稱中的『返』是回去的意思,指潮水到此為止;純就字面唸成 台語“讀音”與昔日地名發音有所不同。“返”這個字在 清代官方文件即出現,但確定非原發音,而是代表“回去”的同義字;汐止的舊名反倒以外文版古地圖的發音較接近,查一幅1901年石版地圖中,寫上 Sut-teng-ka代表 汐止。老爸的說法音接近 水“頂”腳,這裡的“頂”是 台語“回去”的意思,與 Sut-teng-ka發音接近。

所謂的 水返腳即「臺灣堡圖」裡「水返腳街」的範圍,並非今日整個 汐止市的大範圍;這區域即 台北.汐止 四股埤 與 茄苳老樹中所指的 「汐止中心區」,即 茄苳溪、禮門溪、智慧溪、康誥坑溪匯聚成寬約1.5公里,縱深約1公里的小平原。其中 康誥坑溪流域屬“郊區”,日治時期闢為水源地,不屬於本文範圍;這裡只介紹所謂的「汐止老街」約1.5公里長的區域,也就是從 智慧溪、禮門溪到 茄苳溪的範圍。

汐止 水返腳1.jpg

原本標題想用「汐止老街」,但 汐止哪來“老街”?地圖中的 中正路確實是條老街,但兩旁幾乎找不到老宅,除狹窄的馬路本身是“老路”外,已嗅不出老街的味道。近年的 汐止以淹水出名,淹水原因眾說紛紜,看看上面地圖,除較大的 茄冬溪外,禮門溪、智慧溪幾乎全被加蓋、爭地,“水”無處宣洩其結果可以想像,這應該也是其中的原因吧。

這篇“水返腳”如同我其他擺在 城鄉雜記單元的文章一樣,並非一次的旅記,而是多次經過、停留下拼湊出來的。我試著找在 汐止拍的照片,規劃出一條路線介紹 水返腳。「汐止老街」雖“不存在”但 汐止豪華的老宅邸倒是不少,這些宅邸規模頗大、建築精緻。在台灣一個小鎮能同時出現這麼多大戶人家的城鎮並不多,汐止因為原本就物產豐富,加上煤礦開採,造就出許多的大戶人家;有這些老宅邸「汐止老街」還是值得一遊的。

汐止 水返腳2.jpg

首先從 高速公路連絡道路---禮門街開始,走到河堤邊,河堤上闢出一條腳踏車道及狹長的公園,水泥矮牆壁飾介紹著數棟 汐止名門宅邸,巴洛克式的 陳厝[圖1]就在河堤旁,面對著 基隆河。矮牆介紹的古宅有幾棟我不知其在哪無法介紹外,其他後續會提到。在昔日渡口「禮門抽水站」前,有小巷弄通往 中正路,轉入 中正路,整段路是個傳統市場。往 禮門街口方向沒多久,媽祖廟「濟德宮」[圖2]出現;廟內 的石柱、雕飾是 道光年間留存至今。廟右旁(面對廟)的 武英殿[圖3]祀奉著 武聖關公,門額「樂清軒」應是 北管樂團的名稱。由廟左巷弄進入,有一大片還未開闢的 禮門溪谷地[圖4],被居民闢為菜園,這裡原是 汐止公園預定地,至今仍未開發,希望不會有變數。下到谷地,有小廟「三伯公」,屬於民間信仰中的陰廟。

汐止 水返腳3.jpg

回到巷子,巷弄彎彎曲曲,留存許多日式建築,是昔日 日本官舍,但保存並不理想。巷弄可通往 縱貫道 大同路,往東行約200公尺一座顏色鮮豔的「鳥居」[圖5]出現,這是昔日的「汐止神社」,祭祀 日軍侵台戰歿在 彰化的 北白川宮 能久親王;光復後改為「忠順廟」[圖6],祭祀唐代名將 保儀大夫(尪公)。忠順廟旁 公園路可接回 中正路,一樣是傳統市場,氣味並不好聞。整段市場的中心是「公有中正市場」,約是在 民國65年(1976年)前後興建;市場建築是加蓋在 禮門溪上面,原來汐止那麼早就在與“水”爭地。旁有 土地公祠,民國65年(1976年)改建成樓房樣式,樓梯上留有一對小巧可愛的石獅,[圖7]為其中的母獅。看完 土地公祠,回頭往東續行 中正路,一樣是市場沒有一點老街氣息,經 華南銀行、汐止農會分部,一棟頗有古味的洗石子建築出現,是 長老教會;長老教會旁的95巷[圖8]是整條 中正路最有“老街”樣子的一段。

汐止 水返腳4.jpg

由95巷出 大同路,旁邊就是著名的 蘇厝[圖9],這間豪宅一般稱「站前蘇厝」,蘇家另一棟豪宅數年前已改建大樓。續往東行(基隆方向),走過 大同路到另一端,這裡隨這 台鐵高架化而整個景觀改變,整建後市容應會大幅改善。經過的第一個路口是 水碓街,水碓街上還有些老房子;第二個路口即是 茄苳路,周家大宅院[圖10]就在 茄苳路上。房子已拆除大半,由地方人士奔走保留下的部份就知道是座非常宏偉的宅邸。周厝對面的小巷(29巷)內還有一間 昔日為 潘厝的「蔡丁公堂」[圖11],建築也非常精緻;這棟豪宅就在 台鐵高架道旁,或許以後從 大同路旁可直接欣賞到它。

汐止運動場(地圖大面積綠色那塊)旁,秀峰路的人行道上有一塊仿「樟樹灣隧道」口 伊藤博文題字石碑,寫著「開物成務」[圖12]四個大字,原物保存在 國史館。樟樹灣隧道就是 台北北上的第一座隧道「南港隧道」,我在 台北.汐止 小南港山中還擔心隧道會因高鐵延伸而會消失。台北─基隆間的鐵路在 清代即通車,日本領台當年,光緒21年(明治28年、永平元年、1895年)為了改善縱貫鐵路即重建這段鐵路,翌年完成,「開物成務」碑就是鐵路改建完成 伊藤博文手寫的紀念物。如果 南港隧道真的消失,那這塊碑將會是隧道最後的遺物。

汐止 水返腳5.jpg

本以為找出照片後可以很簡短地完成這篇 台北‧汐止 水返腳,沒想到越寫越長,只好捨去原本想寫的 老爸對 周家大宅興衰的描述。父親的記憶中,大宅創建人 周再思 公年長 祖父許多,其名義上的長子(養子)為 日本人;老來得子,親生兒子約是 二伯的年紀(1920年前後出生),與 父親熟識。這段...就留在心底了。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參考資料: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水返腳藝文中心

[補充]2009年1月8日

周家古厝被目前擁有者 陽明海運於2009年1月7日僱怪手拆除,好誇張,文章才寫不久,馬上少一棟古宅。關於民間老宅邸存廢問題,在許多學者、文史工作者奔走下,部分得以保留,這當然是好事;公家單位擁有老宅,政府本來就責任保護。若是屬於私有產權的老宅萬一拆除,實在別用太間酸刻薄的詞句去批評;畢竟要老宅後代子孫自費負擔維護工作,有些是分擔費用擺不平,有些根本無力負擔。在中央、地方政府不斷率先拆老宅情況下,要私有宅邸放棄翻身機會,守著殘破古厝實屬無理。

寫這篇文章時查閱了許多網路資料,大多對 後站蘇厝蓋大樓有所批評;有些人連 貪婪、可恥的字眼都出來了。本來寫這篇時就有意見,因篇幅過長省略。現在 半官方的 陽明海運拆 周厝,反過來說當初憑什麼要求私人宅邸 蘇厝不能拆?這個社會充斥的假道學太多,動不動叩上全民資產大帽,實在受不了。不想扯太多,只是我們批評別人時,立場換一下想想看,摸著良心問問自己,遇到時如何處理?對古厝、老宅消失惋惜誰都會,但實在不需要惡毒的批評;所以我參考資料只連結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與 水返腳藝文中心,畢竟他們較客觀地面對事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