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21.民族主義?中提到,日治時期台灣百姓分別在 中國民族主義 與 日本民族主義下徬徨,一邊是血濃於水、同文同種的 中國,另一邊是統治了近五十年,將 台灣由貧窮、落後推向現代化的 日本。以今日眼光來看,選擇靠向 日本是明顯錯誤,甚至被罵 漢奸、走狗。但仔細想想在當時,做為一個黎民百姓,如何去做判斷?真有那麼大的智慧去判斷嗎?如同這幾年政客渲染下的 台灣民族主義,許多過去國府時代的台籍高官被評為 台奸一樣。他們選擇自己認同的政權,努力奮鬥錯了嗎。在政客的渲染下,民族主義很容易走入極端,政客謀取個人 權力、慾望的同時,將人民帶向 仇恨、分裂。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一樣會發生。
在 5.英國皮鞋中提及 祖母本來是 英國籍,當時所謂的「英國籍」有好多種,有真正的 英國籍、屬地的英國籍、殖民地的英國籍...等等,老爸不知道 祖母娘家是屬於哪一種 英國籍。其實 祖母娘家除了居住在淡水外國人區域以外,生活方式與本地人幾乎一樣,日常生活中沒人當他們是外國人;唯一不同只有 台灣人是 日本籍,而他們是 英國籍而已。日本政府對這些明明是 台灣人,卻拿著外國籍的百姓也頗感困擾,常會規勸他們更改國籍。但是持有 英國籍的好處是,英國的節慶時可到領事館拿發放的 麵粉、奶粉、玻璃杯、...等等生活用品;實在混不下去,領事館也會安排個園丁、雜工等等閒職讓這些 大英帝國子民不至於活得太難看。可能當時 台灣總督府也不知如何定位這些人,又不敢得罪 英國;所以讓這些人一樣享有讀公學校、升學補助、當公務員等權力,更讓他們不輕言放棄 英國籍。
直到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情況改變了,日本對英、美宣戰,這下子這些拿 英國籍的人變成交戰國的子民。在 東京的 祖母非常擔心娘家安危,祖母的兩位弟弟,二舅公家住淡水,全家被集中到 士林(?)附近,限制活動範圍直到戰爭結束。三舅公人在廣州,在一家英國人開的醫院當醫生,妻、子住東京[註],人身安全、子女就學 的考量下放棄 英國籍,隨即更改為 日本籍(台灣)。日軍缺乏軍醫的情況下,三舅公沒多久即被徵調當輔助軍醫,配屬在 廣州。某日在戰俘營醫治英國籍俘虜,發現一個熟悉的面孔,是叔叔(我的外曾叔祖);三舅公非常激動,握著叔叔的手落下淚來。英國俘虜起初並不知道這個 日本軍醫是自己的姪子,一臉狐疑看著他良久;認出來了,兩人雙手緊握都流下淚來。造化弄人,讓叔、姪成為兩交戰國軍人,往後數日,三舅公會以各種藉口到戰俘營探望自己的叔叔。不久後戰俘營中叔叔去世,墳墓至今仍在 廣州,他的家人也留在 廣州。
戰後,三舅公恢復 英國籍,仍然回到 廣州的醫院上班;醫院負責人對時局感到擔憂,想結束營業回 英國。三舅公考慮後以很便宜的價錢頂下醫院,自己經營起醫院。1949年(民國38年)大陸全面赤化,雖然大家都希望他放棄醫院回 台灣,三舅公認為自己是 英國籍不會有事,堅持留在 廣州。紅衛兵時期,三舅公二戰期間曾當過 日本兵的事被查出;被批鬥 不愛國家、日本走狗、民族敗類...,醫院搗毀、下放勞改,整整掃街三年。這期間 三舅公本著醫師懸壺濟世的精神,長期照顧 沒人敢醫治的 某政要;某政要翻身後,三舅公地位跟著扶搖直上。三舅公希望有朝一日能回故鄉 台灣看看,所以始終不敢加入 共產黨,也因此只當到省籍高幹(副省長)。
以上是三舅公回 台灣後告訴台灣親友戰爭結束前、後幾年自己的遭遇,短期間更換三次國籍的無奈。三舅公在大陸已另有家庭,回來看在台子女兒孫、親友後返回大陸,以87歲高齡去世。另外就是 三舅公回台灣返鄉的手續,搞到所有人都焦頭爛額,因為他曾經拿 英國(馬來亞)、日本(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 的國籍,就是未曾擁有過 中華民國 國籍,所以連相關單位官員也不知如何辦起。回 台灣後,他拿到此生第四國國籍,三舅公看著 中華民國護照只有傻笑。
[註]三舅公戰前因工作關係舉家搬遷廣州。日軍佔領廣州後,表面上由日本統治,實際上日本根本無力管理廣州,日本軍人、游擊隊、土匪、暴民亂成一團。三舅公為了安全,將妻、子全送到東京,一樣住大山町附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