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年8月2日~3日
老同學(A)[註1]一家由 蘇州返台,計劃到 劍湖山走一趟;我們這群相識卅幾年的老友,逮到機會總要好好聚聚。週六一早到指定地點會合後,三部車一路南下展開 雲林 古坑的兩天一夜行程。
由 國道 1號南下,到「彰化系統交流道」轉入 國道 3號,中午預計在 名間用餐;在 國道3號「名間交流道」下高速公路後改走台3線,車行到 名間轉入市區走 南雅街。因路不熟開過頭出了市區,兩部車先停 集集線鐵路邊,提議到 名間用餐的老同學(B)開回 名間市區找餐廳。我第一次到 名間鄉,當然要下車走走。下車後小兒子發現平交道旁有個小公園,走入公園發現前方是 集集線鐵路的「濁水站」[圖1];正想到火車站瞧一瞧,手機響起,餐廳找到了。只好回頭啦!
原來餐廳在小巷子內,怪不得剛才經過時沒看到,只見門口一塊小小的招牌寫「隨意食堂」;是屬於台灣「辦桌菜」的料理,由於物美價廉,大馬路上不需招牌,巷弄間停滿車、店內擠滿食客;這是屬於“巷子內”才知道的餐廳,佩服老友(B)知道這麼一家名店。
劍湖山
用餐畢,繼續上路,在「斗六交流道」下高速公路,直接走 台3線到 古坑的 永光( 崁頭厝 ),轉入 雲206道路,劍湖山世界到囉。先進入「王子大飯店」[圖2],放好行李後,小朋友們早按捺不住急著進入遊樂場內。這種類型的遊樂場要是早個廿年我可能會很興奮,現在的我光是看別人乘坐,對“血壓”、“心臟”都是負擔。沒想到老同學(C)( 登山-三角點中的常客 )居然說要先搭「飛天潛艇G5」[圖3],再搭「擎天飛梭」,全是 90° 極速升降的把戲;本以為要動用到救護車,沒想到這位老兄搭完臉上依然笑嘻嘻的。
那麼多的遊樂設施,我只敢乘坐無聊到極點的「哈哈列車」,看著老友(C)繼續嘗試新玩意,覺得自己根本是來浪費門票的;還好,我不敢玩的東西,女兒、兒子全搭了。 [圖4]「震撼飛行」,圖中女兒和老同學(B)的女兒在裡面;這東西將人夾緊,然後胡亂旋轉一翻。總算,這個亂轉的機器,老友(C)有自知之明沒嘗試,否則一定吐得亂七八糟吧!
咖啡
住宿 王子大飯店附贈晚餐及隔日早餐,晚間吃完西式自助餐後,原本打算早早就寢;結果是老友重逢,大家聊個沒完。隔天果然睡過頭了,吃早餐時已經9點多,沒時間再到遊樂場內玩「飆水設施」了,吃完早餐整理好行囊便離開 劍湖山。
由 劍湖山到 永光( 崁頭厝 )農會分場[圖5]只有 500公尺 左右,古坑咖啡[圖6]近年來打出名號;這裡許多產品都與咖啡有關,連香腸都標榜有咖啡味。南北的氣候果然不同,這裡的 欖仁樹[圖7]小小一棵結滿果實,頗感新奇;台北市區的 欖仁樹結出 一兩 粒已難得,且通常未飽滿即黑掉。農會旁有一間類似土地公祠的小小廟宇,內無立塑像,只繪著三尊神將[圖8];這是南部興盛的「王爺信仰」的五營兵將,記得是寫『東門兵將』?,此行在斗六市境內「溝壩」加油站也看到一間,寫著『東營』的小祠,不知是屬於哪位 王爺的轄區?
有位熱心的老阿媽看我們買咖啡,走過來介紹 古坑咖啡的歷史。原來 古坑咖啡不是近年才有的,早在日治時期就已試種成功,開始生產;無奈因飲食習慣及價格太貴,始終沒銷路。近年因民眾對咖啡接受度高加上所得提升,古坑咖啡才走紅。古坑另一項著名農產品是 鳳梨,農會分場旁就有鳳梨田,這裡的鳳梨甜得不得了。大夥買鳳梨準備回程慢慢吃,結果還沒上車就吃光了;還好我有幾個鳳梨沒削皮,得以帶回 台北享用。
省道
斗六到 永光( 崁頭厝 )的 台3線保留著一段「綠色隧道」,這裡成為古坑的新興觀光景點。此段行道樹為 芒果樹[註2],樹齡約為 50年。雲林縣政府頗重視這段「綠色隧道」,在路旁新闢了 228公園[圖9]大型綠地,擴充整個「綠色隧道」景緻;並嘗試洽談連鎖企業進駐,規劃尚在進行中。目前的「綠色隧道」遊客集中在北段,有著各式各樣的攤販,連 墨西哥的 印第安人[圖10]都來演唱。
路旁停靠著糖鐵的列車[圖11],僅部分尚存著鐵軌;這段糖鐵是原 斗六段 崁頭厝線的一部分,旁設有「湳子車站」。縣政府利用“車廂”做為店舖形式招商,但目前成效不彰,道路兩旁大都是臨時攤販。公路邊另有「蜜蜂故事館」[圖12]提供休閒,整體相當漂亮;我們在裡面停留非常久,其實是躲在裡面吹冷氣。當然時間一久難免大包小包又出現,提著幾罐蜂蜜走回停車場,還真是重哩。原計劃中午在 台中用餐。結果這段「綠色隧道」香腸、山藥、甘蔗汁、冬瓜茶、冰淇淋,似乎把肚子填飽了,拖到 1點多才離開。
續走 台3線約2公里上 78號快速道路往西,在「雲林系統交流道」轉 國道1號高速公路,到 台中已超過2點半,大部分餐廳已休息,這才發現肚子很餓;選了一家新開幕的燒烤店,卯起來吃。這麼一吃菜單點個沒完,吃了兩個多小時,最後是返鄉的老同學(A)請客,有點過意不去。回到 台北月亮已高掛,打點好後早早就寢,明日一早還得上班咧。
[註1]這次共有 5位老同學(老友)及親屬同行,只好以(A)、(B)、(C)來區別,其中(A)是班對,所以成員共來自四個家庭。
[註2]大伯曾說過,昭和 2年(1927年) 台南州知事 片山三郎 煩惱縱貫公路該植何種行道樹才具有代表性;祖父曾向官員建議行道樹可選 芒果樹,不但代表 台灣還能有農產品收成,意見被採納,此為 芒果樹成為行道樹之始。
參考資料: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 史料叢刊3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