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雜記不限定 時間、地點、事物,只要是值得描述的主題都可能出現在本單元。文章中的照片可能是不同 時間、地點拍攝的,只要與主題有關不顯得突兀就可以。

台北‧北門.jpg

城鄉雜記這個單元並不是寫古蹟,只是寫我喜歡的東西。寫古蹟我寫不出什麼東西來,只能照本宣科的抄些資料來充數,那還不如找 Google或 Yahoo來得快。當然啦!有些事是不能免俗的,擺個城門照片光是窮扯也不行,還是得補充些基本資料才行。

台北府城:台北府於 光緒元年(1875年)設立,拖延至 光緒8年(1882年)始興建城郭,兩年後 光緒10年(1884年)完成。是 台灣唯一方形城郭,設五座城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北門(承恩門)、小南門(重熙門);除 小南門為傳統「樓閣式」門樓外,其餘四門採防禦式的「碉堡式」門樓。

台北‧北門(1).jpg

台北城門命運坎坷,明治 33年(1900年)日本人因市街改正計劃 台北城郭出現首次危機,結果 西門首當其衝被拆了,還好引起當時民政長官 後藤新平震驚,下令保留其他城門。日治後期 中日關係緊張,日人想鏟除 台灣的 中國式建築,台北城門第二度面臨危機。這次有賴 日本學者 尾崎秀真及 總督府圖書館長 山中樵 四處奔走,四座城門逃過一劫,並於 昭和 10年(1935年)指定為重要史蹟。

光復後四個城門每年編預算修繕,成為政令宣導的看板。第三次危機是 民國 54年(1965年)以觀光為理由,東門、南門、小南門城門樓被毀,改建成 「北方式」門樓;北門因為計劃高架道路經過未編預算改建,其間數度因高架路興建面臨拆除危機,幸好有 李乾朗等多位學者奔走而留下來。民國 72年(1983年) 北門被列入 台閩地區一級古蹟行列,得以保存。台北捷運計畫之初,其他三座城門存廢問題引起討論,終於在 民國 87年(1998年)九月,內政部宣佈 台北城城廓全數列入一級古蹟,到此 應該沒有人再想動它們了吧!

北門.jpg

上面囉哩囉唆寫下 台北城郭坎坷命運,我想表達什麼?幾乎所有文章都認為 西門及城牆被拆是“古蹟”慘遭破壞。稍微思考一下,明治33年(1900年 )被拆時 西門有多久歷史?才15年而已,這哪裡算是破壞“古蹟”?應該說是不尊重殖民地文化。至於“城牆”被拆,這是當時世界的潮流,城牆被視為阻礙都市發展之物,除了已沒落的城市外,大都市很少留存 城牆;加上大量興建廳署官舍,城牆的石材剛好提供建材所需,加速消失。我非替誰說話,只是就事論事。

台北城真正慘遭破壞是 民國54年(1965年)那次的改建:精雕細琢的 小南門、「重簷重脊歇山式」屋頂的碉堡門樓 南門、與 北門一樣「單簷重脊歇山式」碉堡門樓,但較華麗的 東門 全毀了,真正檢討 台北城坎坷命運的重點應該是這次。我曾想過將三座「北方式」城門樓拆掉恢復舊貌好嗎?太可憐啦!好歹這三座“改良”門樓已經立在那裡40餘年了,早已成為 台北人心目中“城門”的樣子;再改建一次等於是再破壞一次,拆已 40幾年歷史的 北方式門樓想必日後譴責聲浪不會小於拆除 15年歷史的 西門吧,還不如繼續就目前樣子保存下去。

北門水準點.jpg

等 忠孝西路高架橋拆掉後,北門就完全出頭天了,這座以前搭火車「台北車站到了,開始拿行李」的地標會再度風光的。另外 北門還有個不可忽視的“基石”---「一等水準點 北門口 9536號,海拔 5m」。路過時別忘了瞧一下,它除了水泥基座保護外,基座四端還立了四顆「護石」。位置就在 博愛路與 延平南路交會口,站在 台北郵局人行道上就看得見了,埋設在城門口左側牆角。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清代官方建築

參考資料:台北市文化局 古蹟建築

                 台灣建築史 北屋出版 李乾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