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三母親因發燒又住進醫院,這一年來母親因肝硬化進出醫院頻繁,檢查報告的數值一直很不好;但宗教信仰和中醫治療讓我們一直很有信心,醫師們也總是說是特例、奇蹟。自從兩年前被醫院宣佈安寧治療後,我珍惜著每一刻與母親相處的時間,坦白說這兩年來我們兄弟姊妹與母親的互動是長大後最密切的。週四晚院方要我們有『急救』的心裡準備,心情盪到谷底。週五狀況依舊很不好,週六到醫院陪母親,下午母親睡著後我走出醫院,這附近是文獻上記載 士林最早有漢人開發之地---魔神仔溝注入基隆河處。腦袋空空的就這麼開始我的 士林老街區亂走。
2007年12月29日(六) 八芝蘭「舊街」、「新街」
由 新光醫院後門走出,原本想到 美崙科學公園走走,卻反方向順著醫院圍牆穿越 文昌路一直走到 文林路上的「郭元益糕餅博物館」,記得女兒國小時曾來此參觀,並且帶回好大一包小朋友做的糕餅回家。博物館旁立了簡易的「舊街」地圖。「舊街」在 咸豐9年(1859年)漳泉械鬥時被焚,隔年 漳州人在稍南重新規劃方正聚落稱「八芝蘭新街」,就是今日 慈誠宮周邊的老街區。好吧!既然走到「舊街」就依地圖上的「前街」走,沿著彎彎曲曲的 前街來到 士林地區最早的廟宇『神農宮』[圖1]。入廟內拜拜並且看了廟宇簡介,大略描述為『原為 福德祠,始建於 康熙年間,乾隆六年(1741年)因水災重建改稱 芝蘭廟,經多次翻修予 嘉慶17年(1812年)改為神農宮......』,可惜除一旁里民活動中心內的古碑群外,整間廟已完全翻新。
神農宮再往前就出到 中山北路了,我不想走 中山北路原路退回 文林路,往「新街」方向前行。在接近 中正路「士林 天主堂」牆壁旁,一整排的傳統「挽面」攤位倒是蠻新鮮的。過 中正路續走 文林路,右手邊有全台灣最古老的公學校「士林國小」,直接走到「士林圓環」[圖2],這裡是 士林以前的行政中心,士林的公家機關原本多集中於此。圓環旁留著「新街」僅餘的部分老建築物,最左邊是原 士林區公所的「士林公民會館」,中間綠色小塊招牌『蟲磨坊』,是一間經營頗成功的知名昆蟲店。記得我是由「士林公民會館」旁走進「小北街」之後就亂逛,實在記不起我怎麼走的;「新街」原本緊鄰 基隆河(已填平改為 基河路),部分巷弄確實有點像通往『碼頭』那種感覺。
「新街」的中心是 士林媽祖廟『慈諴宮』,為三級古蹟;廟內迴廊上吊著一隻真正的『木魚』[圖3]頗有趣。『慈諴宮』的前身為 嘉慶年間建的 天后宮,位置在「舊街」北方,漳泉械鬥時被焚。「新街」逐漸完備時由 士林望族 潘家為首提議遷建 媽祖廟於此,時間是 同治三年(1864)。『慈諴宮』廟埕對面戲台後方就是「公有市場」,是以前的「士林夜市」飲食區,目前整修中;大南路上另有「潘氏古宅」我沒找到,兩者皆為市定古蹟。[圖4]為大南街底的『福德宮』土地公廟,是管轄 士林街(新街)的土地公;我小時候這裡有座『士林吊橋』跨越 基隆河舊河道到 葫蘆島(社子島),士林吊橋是 昭和12年(1937年)興建,從此改善了葫蘆島的交通。
2007年12月30日(日) 福德洋圳
一大早就接到妹妹電話,嚇我一大跳,結果是要我到醫院勸母親進食和吃藥。『返老還童』是再恰當不過的成語;但是要小朋友吃藥容易多了,「不吃就打」可解決問題;母親可不一樣,勸她吃要被她打。看著母親舉起手臂要打人,我心裡踏實多了;折騰好久總算是解決事情,接下來母親開始趕人:「這麼多人在這裡幹嘛?我要睡覺了。」聲音雖然依舊沙啞,但起碼能整句話完整說完了。除了妹妹留下外其他人都先離開,只知道下午4~5點還要回來上演一次“勸藥”劇情。
離開醫院要到哪?走著走著走進「士林長老教會」的巷子,士林教會前身為 八芝蘭教會,成立於 光緒19年(1893年),與 馬偕博士有密切關係。由教堂旁巷子走出 文林路又來到 士林國小,國小穿堂牆上立著「八芝蘭公學校」紀念碑。「八芝蘭公學校」前身為「芝山巖學堂」創建於 明治28年(1895年)是台灣最早成立的“西式”學校。芝山岩上 六氏先生墓即是六位被 台灣民勇殺害的「芝山巖學堂」教師紀念碑。學校一角的 日治時期建築[圖5]為「士林公會堂」,原為 士林地區民眾聚會場所,為了使 士林國小校地完整而併入校園內。
昔日 基隆河右岸「舊街」與「新街」間的地名稱「福德洋」,有著廣闊稻田。士林、北投這一帶的水圳多為小型圳渠,數量多達數十條;目前都屬於「七星農田水利會」渠圳,其中「福德洋圳」與 士林最密切,早期供應灌溉,後期兼工業用水。「公會堂」旁 福德路即見得到部分未加蓋的支溝渠,福德路彎彎曲曲寬窄不定,應該與 福德洋圳有關;我知道 福德洋圳主要取水口在 外雙溪東吳大學下方。今天就走 福德路探尋水圳的圳路吧。往東橫過 文林路、捷運高架橋、中山北路來到「士林官邸」邊緣[圖6]水圳出現了,水質因 士林官邸另一端眷村改建大興土木而混濁;但水量頗大。水圳主幹轉南往 士林園藝所方向流過去,流往「福德洋」的圳道已地下化找不到了,但剛才走的 福德路上倒是有著許多疑似的小橋殘跡,可能是 福德洋圳流往 士林紙廠支線的遺跡,這條圳路可能是 福德洋圳 南幹線的水路。在「福林國小」後門有條彎彎曲曲的長巷也是 福德洋圳的圳道加蓋闢成的,打算回程時由 福林路巷弄接上這一條 福德洋圳 北幹線。這條圳道似乎又與傳說中的「魔神仔溝」水路重疊,是 福德洋圳 北幹線還是 魔神仔溝 實在搞不清楚。
順著 福林路往 陽明山方向走,只要遇到巷子就試著往巷內走,因為山腳下地勢較高,水圳不論系統多複雜,總有一條 支或幹線沿山腳開闢。終於在過 泰北高中後發現了一小段廢棄水圳,雙溪公園附近『福壽宮』土地廟前埕也是利用水圳加蓋擴建的。這裡以前是 士林區第一公墓(已遷移),水圳已完全廢棄,但還遺留著許多跨越水圳的小橋通往山上墓區。旁有看起來頗深的池塘,應該也是昔日的水利設施。評估一下時間後直接走向取水口,轉入 東吳大學,校門口旁巷弄內還有明顯的“水圳人家”街坊,這裡家家戶戶門前一條小橋,可惜水圳已淤積,否則規劃整理後能成為景點。東吳大學校園緊鄰 外雙溪,[圖7]可見照片右後方有一座橋樑,就是 自強隧道口前的 自強橋,照片中「橋」下方(前方)看得出溪上橫著一條「欄水霸」,「福德洋圳」取水口就在右側。順著大學內的馬路走到後門,左側正興建大樓後方即是取水口,已完全廢棄;有幾位釣客優閒的在此釣魚。後門旁山坡上是 錢穆先生故居---素書樓[圖8],是一棟洋房開放參觀。今日到此折返,直接快步走 中正路回醫院,邊行邊盤算著待會兒怎麼“勸藥”。
2008年1月1日(二) 芝山岩
母親的身體有起色了,看著窗外的藍天,心裡癢癢的;元旦假期兄弟姐妹全到齊,病房裡人實在太多,乾脆帶著一家五口走一趟「芝山岩」,遊完 芝山岩再回到醫院與弟弟一家人“交班”。談到 士林的歷史不能忽略 芝山岩,咸豐9年(1859年)整個北部地區械鬥達巔峰時,士林也上演著一場兇殘的械鬥。大稻埕的 泉州(同安)人聯合 北投、葫蘆島泉州人圍攻 士林 漳州人。「舊街」被焚,漳州人逃到 芝山岩避難。部落格以前即寫過 芝山岩,這裡只針對「惠濟宮」[圖9]做補充。
在「仙洞巖」一文『註』裡有討論 台灣的『巖』,裡面避開了「芝山岩」,原因在於這裡早在 乾隆17(1752年)即有奉祀 觀音佛祖的 芝山巖及奉祀 開漳聖王的 惠濟宮[圖10],道光年間又設立 文昌祠義學於此[圖11]。歷經多次重建與整修 芝山巖、惠濟宮合併再加祀 文昌祠 成今日的樣貌;「芝山岩」成了“山丘”名稱,廟則沿用「惠濟宮」;所以 芝山岩(巖)的『岩』指得是 觀音菩薩而非 開漳聖王,此點符合『巖』即『山寺』的論點。另外 芝山岩「東側步道」出口旁 雨聲街有標示往「雨聲國小」路牌(雨聲街165巷),走入巷子過 雨聲國小大門後前方出現有著 “燕尾”的三合院[圖12],此為 士林 曹氏家族祖厝,因地形關係只有單落的格局,旁邊連著數棟“馬背”三合院,應該全是 曹氏家族的房舍吧。這些 三合院門牌為芝玉路,部分還有人住其餘則為空屋堆置雜物,是否已納入市定古蹟我就不清楚了。三合院後方即是山坡,照片右上方的白色建築是 仰德大道上的別墅,兩者距離相當近。
本篇為週四、週五起稿,士林 新、舊街部分行程我實在想不起來當初是怎麼繞的,只能虛擬一條路線出來。目前 母親仍虛弱但已能下床稍微站立,加油!!媽媽。
[附註]這張是 大正四年(1915年)的臺灣堡圖,[ 圈1]為老街、[圈2]為新街、[圈3]為芝山岩,綠色線為 士林吊橋位置。圖中基隆河河道為舊河道與今日完全不同。河道左方為 葫蘆島稱 社子庄,新街為 士林街,老街、下樹林(新光醫院附近)、福德洋等地屬 福德洋庄,福德洋庄以 外雙溪與 石角庄、湳雅庄為界。芝山岩屬 石角庄,各庄皆轄於 芝蘭一堡,『堡』的行政中心即 士林街。士林自古即是 台北盆地北方的重鎮,由 堡圖中『各庄』面積狹小也可看出此地人口稠密。
民國88年(1999年)內政部經建第三版地圖比較。基隆河河道西移,廢河道填平,葫蘆島「後港」地區與 士林相連。選這張圖還看得出「舊河道」約略的位置,新出版的地圖就很難瞧出 舊河道了。捷運 士林站稍北移,士林站前面(南邊)多了 劍潭站(紅圈2下方),士林站北邊多了 芝山站。今日的 士林依舊是 台北盆地北方的重鎮,是 台北市北區的交通樞紐。
其他水域紀錄請連結:河川-水系目錄
參考資料:士林區公所
臺灣堡圖---遠流出版公司翻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