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ratum conyzoides L. 藿香薊 [菊科]
別稱:毛麝香、勝紅薊、白花藿香薊
特徵:一年生草本,株高30~60cm,莖粗壯,被剛毛,呈綠褐色至褐色;上不常分枝,腋生芽常發育不全。葉卵形、橢圓形至長圓形,對生,上半部葉常互生,葉緣小鋸齒狀;葉先端常急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形,3出脈或不明顯5出脈;葉柄明顯,被短毛,具腺體。葉大小及葉形依個體及變化極大,難寫出統一數據。
頭花約 1cm,全數單一筒狀小花。總苞半球形至鐘狀,無毛,徑約0.5cm;總苞片2層,長圓形,邊緣膜質。花冠為白色,花柱叉狀增長。瘦果黑色 5稜,具毛鱗片狀冠毛。全株具濃郁異香味。外型與 紫花藿香薊(Ageratum houstonianum)十分相似,兩種常混生,相同環境下植株略小於 紫花霍香薊。
分布:原產 熱帶美洲,今已成全球泛熱帶歸化植物。台灣分布於低至中海地區,為常見雜草。能適應各種環境,乾旱環境也常見生長,花期通常在秋季至翌年初夏。
藿香薊(A. conyzoides)名字頗好聽,但長相不怎麼好看,相對於植株 頭花顯得過小。他與孿生兄弟 紫花藿香薊(A. houstonianum)都相當早歸化 台灣,加上極為常見,成為人們熟悉的野草。藿香薊從潮濕的水田邊田埂到乾燥的人行道水泥縫都能生長,適應於各種環境,尤其是耐乾旱能力強過其他常見菊科野草,讓它在水泥都市中佔一席之地。藿香薊有一種特殊的異香,靠近聞有點刺鼻。以前養過 花金龜,每天尋找野花供成蟲吃食,有一回全拔 藿香薊回來,結果 花金龜居然被薰昏;可見這種“香味”有多濃烈。
近幾年 藿香薊(A. conyzoides)似乎沒以前常見,我原以為是競爭下輸給了 紫花霍香薊(A. houstonianum),後來才知道是敗給了同樣是 熱帶美洲來的 菊科野草---貓腥草/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尤其 新竹、苗栗,在台3線沿線 藿香薊與 紫花藿香薊的空間全被 貓腥草/假臭草 填滿。2001年才新入侵植物 貓腥草/假臭草 在 台灣各地已經蔓延開來,公路旁空地、廢耕地、空曠地等空間大量出現,菊科野草中除了 大花咸豐草外,無人能敵,藿香薊兄弟只有靠邊站的份。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野花365天 秋冬篇 大樹文化 張碧員‧張蕙芬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