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chea indica (L.) Less. 鯽魚膽 [菊科]
Baccharis indica L.
別稱:闊苞菊、冬青菊、欒樨(中藥名稱)
特徵:灌木,直立或斜上,植株高1~2m;莖有縱溝,多分枝,莖枝初生時密被細短柔毛,之後變光滑。葉互生,茂盛;葉無柄、近無柄或短柄,厚紙質,倒卵形、闊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2.3~8cm,寬1~4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漸狹尖,不規則牙齒緣、疏鋸齒緣或偶全緣。葉脈明顯,密被細柔毛;中脈兩面略突出,網脈稍明顯。
頭花頂生,多數,排列成繖房花序,花托上密被粗毛。頭花徑0.3~0.5cm,總苞片5輪,外層苞片廣卵形,中層苞片卵形,內層苞片披針形至線形;花冠粉紫色,長約0.7cm,寬0.5~0.6cm;頭花由舌狀花和管狀花形成,舌狀位於周圍,絲狀,長約0.5cm,先端3裂;管狀花2~7枚,位於中央,兩性花,先端5~6裂。瘦果小,圓柱形,4稜;冠毛白色,略帶銀灰色光澤,果期整個花序布滿冠毛。
分布:印度東部、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中國南部、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澳洲北部、大洋洲諸島及 夏威夷。台灣分布於海邊至平地,多出現於沙灘、紅樹林、鹽澤地以及內地魚塭、濕地,族群龐大,海邊地區可見綿延數十至百公尺的灌木群。花期不定,全年可見開花,以春、夏兩季較盛。
台灣植物誌與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都使用 鯽魚膽來稱呼 菊科(ASTERACEAE)的 Pluchea indica,鯽魚膽這個名稱也使用在 紫金牛科(MYRSINACEAE) 山桂花屬(MAESA)的 Maesa perlaria,Maesa perlaria台灣原生兩個變種,一為常見僅幼枝被稀疏毛的 臺灣山桂花(Maesa perlaria var. formosana),另一為僅分布於南部山區的 鯽魚膽(Maesa perlaria var. perlaria)。兩個 鯽魚膽名稱,會混淆,所以有人將後者稱為 恆春山桂花(Maesa perlaria var. perlaria)。
馬鞭草科/唇形科(VERBENACEAE/LABIATAE)的 臭黃荊(Premna microphylla)也稱 鯽魚膽,納悶植物怎麼使用這樣奇怪名詞,可能與這三種植物開花時都有一股特殊味道有關,一股有點兒像發霉般淡淡的味道。個人對這種味道不排斥,但也稱不上喜歡,但不至於嫌它臭;馬鞭草科/唇形科(VERBENACEAE/LABIATAE)的 鯽魚膽被稱作 臭黃荊,實在有點可憐。至於這味道是不是像 鯽魚的膽,我沒聞過鯽魚的膽囊,無法回答。
本種是 闊苞菊屬(PLUCHEA)的知名種類之一,有些書籍直接稱它 闊苞菊(Pluchea indica),它另有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名稱叫 冬青菊,儘管幾部權威書籍沒列出「冬青菊」這個別稱,但 冬青菊才是本種最廣泛被認知的名稱。冬青菊大型植株成灌木狀,這在 台灣產的 菊科(ASTERACEAE)植物中很罕見,灌木狀,枝椏上青綠色葉片,未開花時很不像印象中的 菊科(ASTERACEAE)成員,但開花時一朵朵頭花,與 艾納香(BLUMEA)有幾分相似。
台灣西部沿海地區 冬青菊常成片生長,臨海鄉鎮的休耕田也很容易見到它們,開發、除草、農耕讓這些 冬青菊不易長成灌木。個人最早注意到 冬青菊(Pluchea indica)是 五股疏洪道河床,這裡的 冬青菊與河口的 水筆子(Kandelia candel)一樣,形成灌木般的樹林。2010年前後開始有系統地拍 菊科(ASTERACEAE)植物,想找 冬青菊專程來訪,這裡已闢為「疏洪道公園」,大量的 冬青菊樹林消失,變成廣大的短草草坪,只餘臨水域邊緣還殘存一些。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鐘詩文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