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城鄉雜記」單元中「147.蘭陽溪工程紀念碑」裡提到『葛瑪蘭廳志多有記載,葛瑪蘭有 西勢大溪與 東勢大溪兩大河川,兩溪同源,歷年因豪雨、風災,主流會隨之而改。治水工程即是圍堵 西勢大溪源頭,確立 東勢大溪主流地位;關於此點,可由 台灣堡圖看出端睨...』,這一篇就以 臺灣堡圖來看看所謂的 西勢大溪與 東勢大溪之間的關係吧。「滄海桑田」小單元純粹紙上談兵、看圖說話,內容若有誤,請不吝指教,以便修改。
蘭陽溪從 牛鬥奔出平原,不成比例的寬廣河床讓人印象深刻,尤其行走台7線公路感受尤深,找出 蘭陽溪整治工程以前的地圖,原因自然明白了。從地圖中可以看出,從 牛鬥以下的沖積扇分出兩條主流,之間有著眾多水道糾葛著。北主流以西北向經過 員山、宜蘭,之後轉北達 頭城,由 烏石港出海,即 清代文獻記載的 西勢大溪。光緒年間幾次的河水氾濫,因下游淤積,出海口漸往南移至 打馬煙;隨著下游堆積,河道南移,主流地位也逐漸被 南邊的 東勢大溪取代。
臺灣堡圖繪製時間在 明治後段至 大正初年,這時期河川以 南主流為主,即地圖中標示的“濁水溪”。而 北主流出海口已由 烏石港、打馬煙南移,受制於此段海岸綿亙的沙丘,而轉向南邊注入 濁水溪,即地圖中標示的“宜蘭河”;堡圖在流經 宜蘭城的東北端,有繪出一段河道殘跡,顯然此時 宜蘭河已不在主宰平原北端。四城、武暖以北的溪流匯聚成 竹安溪,即 西勢大溪舊河道,在 打馬煙出海,與 蘭陽溪漸行漸遠,成為獨立的水系。
自然競爭下成為支流的 宜蘭河,或許再經過幾次河水氾濫,有機會奪回 蘭陽溪的主導權。但 昭和4年(1929年)計畫的「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由 牛鬥附近築堤截斷 宜蘭河源頭,確立以 濁水溪為本流,失去主要源頭的 宜蘭河,只能成為 蘭陽溪的支流。如今 宜蘭河主要的水源是源自 阿玉山(1420m)的 五十溪,以及源自 中阿玉山(1283m)、大礁溪山(1161m)、小礁溪山(1147m)等山的 大、小礁溪。
「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確立了 濁水溪主流地位,堤防同時也阻斷 濁水溪南、北兩條主要水道。北邊 壯二以西,原本流經 員山鄉 溪州、深溝的主水道斷流後,成為溝渠般小大,原本的溪床現在是廣大的良田。南水道的情形與 宜蘭河類似,南水道在 堡圖上沒標示名稱,現今下游部分稱 羅東溪;原本有眾多 濁水溪分流河道補充水量,截流後主要水源是來自山區的 清水溪(羅東溪),同時納入匯聚諸多渠圳的 安農溪。
細看 臺灣堡圖,濁水溪南北兩側不論 溪北或 溪南,都遍布渠圳;水路似乎是拉成直線,很明顯是水圳或是排水。日治時期官方著手整合 宜蘭地區的 埤、圳是從 明治38年(1905年)底起,這兩張堡圖會至時間是在前一年,可以說這些完善的渠圳主要是 清代流下來。昭和4年(1929年)治水工事開始,此時 宜蘭地區多數埤圳以整合為 宜蘭、羅東及 蘇澳三大水利組合,由 郡守兼任 組合長。這項 濁水溪治水工程牽涉到 宜蘭、羅東兩水利組合大半範圍,是 宜蘭空前的大工程。
「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完工後,設立「宜蘭濁水溪治水工事竣工紀念碑」,由 中研院 台灣堡圖 新舊地圖比對,可以看出紀念碑的位置就在 宜蘭─羅東主要道路旁,可能就在橋頭且緊鄰馬路。紀念碑在當時就立在人來人往的大路旁,可見當局對這項工程重視,也是對公共工程政策的一種宣導。注意地圖深灰色“■”位置,剛好在 濁水溪三條主水道匯聚處,比對今日地圖,可看到南、北水道萎縮的程度;匯聚成單一河道後,水勢集中於主河道,河面不斷加寬,主流地位更加穩固。
最後利用一點篇幅討論這兩張 臺灣堡圖,堡圖繪製相當精美,除了地形、山川、道路、橋梁外,也標示出官廳、學校;宜蘭城區內,昭應宮(媽祖廟)、舊孔廟、城隍廟的位置皆有廟宇記號;羅東則標出 震安宮(媽祖廟)。有時也標示出較著名的祠堂,宜蘭 進士路上「陳氏鑑湖堂」,雖未標示祠堂記號,但以“■”標出該建築物,我也在上兩張地圖標出來,提供兩圖相對位置比較。
另外可以查一查現今 溪南、溪北各存在的 古老石板橋,溪南 五結鄉境內 大埔的「永安石板橋」,堡圖繪出一條小徑達村落,但是沒有橋梁。其西南西不遠處另有一條小徑,有橋梁跨越地圖中 羅東溪(冬山河)的這條小河道;是 冬山河整治改變位置重建,或堡圖繪製有誤,無法判斷。溪北 礁溪鄉境內的「武暖石板橋」也一樣,地圖中彎曲的溪流(今 武暖排水)旁並沒有路徑,其旁水圳有大路通過,上有橋梁跨越;水圳今已消失成田地,是重建 石板橋時更改位置,或是其他原因,也不易有真相吧。
本來只想寫一點點,結果越扯越多,原因在於比對新舊地圖的趣味,越對照會越覺得有趣,當對照出錯誤時,那種成就感是一種說不出來興奮的感覺。堡圖1/20,000的等高線與 內政部經建版1/25,000常有出入,通常是 堡圖有誤,畢竟百年的測量工具無法與現今比較。經建版常將道路位置繪錯,民國88年(1999年)出版的 經建第四版,「台北」、「八堵」、等等幾張圖,國道3號從 基隆端起點到 汐止、南港好多段位移,很明顯根本沒經過測量。官方地圖如此草率,以至於好多坊間地圖都跟著錯誤,千萬別再如此便宜行事,會成笑柄的。
相關文章請連結:滄海桑田目錄
參考資料:中研院 台灣堡圖 新舊地圖比對
臺灣堡圖---遠流出版公司翻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