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蘭嶼遠眺 小蘭嶼
蘭嶼遠眺 小蘭嶼

這一趟 蘭嶼行植物拍約80種上下,本來只想寫一篇,所以挑著寫,尋常的種類就略過。寫到後面發現有些很難取捨,增加後篇幅會太長,所以決定分成兩篇。本篇接續「326.孟夏的 蘭嶼 (一)」,植物部分的排列,大致上依照《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的順序。第一篇介紹第二卷到第三卷初共20種植物,這篇由第三卷 豆科開始,繼續介紹。

蘭嶼.png
地圖複製自臺灣地區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經建第三版』,補上環島公路及新闢公路,標註景點。地圖中每一方格邊線代表實際距離1公里。

因為未深入 蘭嶼山區,絕大多數種類是在環島公路兩旁拍攝,樹木大多在東岸的 野銀、東清兩部落,這邊有海岸林,方便找樹。北海岸的 朗島部落,海岸邊有著較多的草花,可惜經過時天氣陰雨不定,怕相機受潮,大都用類單隨手拍,缺特寫鏡頭,且影像不是很清晰。至於西海岸的 椰油、漁人、紅頭部落,多呼嘯經過,只在用餐時間或景點停留,把握時間尋找。

台灣灰毛豆 台東 蘭嶼 朗島
台灣灰毛豆 蘭嶼 朗島

這是個人第二次見到 台灣灰毛豆,第一次在 小琉球的 落日亭,同樣是與這群 老同學,大家拍夕陽我在拍花。這是一種傍晚才綻放的 豆科植物,小琉球那趟天時、地利、人和,花朵正綻放;經過 朗島海邊的時間接近正午,花都合著,只好拍豆莢。這裡的族群比 小琉球還龐大許多,分布範圍也較廣。

大葉樹蘭 台東 蘭嶼 東清 (2).jpg
大葉樹蘭 蘭嶼 東清

編輯好才發覺漏掉 大葉樹蘭,本種 台灣僅出現在 恆春半島、綠島和 蘭嶼,另外還分布在 菲律賓,這種不能忽略。依照《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排序,楝科植物在第三卷,只能插在這個位置。在 東清的海岸林見到它,鏽色枝端上有著黃褐色顆粒,老花眼以為是果,回來放大看才知是花。一般而言本種花期在3~5月,能夠在7月中旬見到開花,非常意外。

孟夏的 蘭嶼 (二)

[圖1]假三腳鱉(芸香科):回來整理照片第一個就是被它搞暈,判斷是 芸香科卻核對不出是誰,接著腦袋就是一團亂,只能上FB求援。釐清幾種後狀況恢復,開始逐一比對出種類,回頭看FB,好多種已有同好回覆,感謝大家的熱心。
[圖2]台東龍眼(無患子科):蘭嶼有好多巨大的 台東龍眼,「夜觀角鴞」時,導覽老師說 角鴞喜歡停這種樹樹幹分叉附近。這季節已是果期尾聲,環島時一路上都見到的 台東龍眼都沒果實,僅在 東81鄉道遇到幾株有殘存果實的植株。
[圖3]草野氏冬青(冬青科):台灣僅分布於 綠島、蘭嶼的稀有植物,能拍到它也是巧合。前往民宿的車隊抵達民宿前一刻,我莫名其妙暫停、拍下它,很快再上車往前騎到民宿。隔日清晨再度來找尋,找不到確切位置,所以只有匆促拍的幾張照片。
[圖4]火筒樹(火筒樹科/葡萄科):蘭嶼東海岸感覺 火筒樹很多,為什麼說“感覺”呢,是因為它鮮紅色的花序太顯眼,騎機車也不會錯過,就覺得很多。菲律賓火筒樹是我尋找的目標,但它紅褐色花序沒那麼顯眼,沒被我看到。

翅子木 台東 蘭嶼 東清
翅子木 蘭嶼 東清

拍這棵樹純粹就是覺得它很特殊,整棵樹顏色怪異,長在海岸林邊特別不一樣。完全不知從何查起,在FB社團貼圖問名字,得到「翅子樹」名稱,梧桐科的植物,對我是個陌生的科。隨後底下有留言,這一棵樹是 蘭嶼平地唯一的 翅子樹,那麼巧剛好被我遇上,就特別貼上它吧。

蘭嶼紫金牛 台東 蘭嶼 野銀 (1).jpg
蘭嶼紫金牛 蘭嶼 野銀

蘭嶼紫金牛又稱 蘭嶼樹杞,「夜觀角鴞」時導覽老師第一個介紹的就是這種樹,他以當地用語稱呼,說暫時忘記中文名字。我說是不是“紫金牛”,他頓了一下沒回答,我想他所稱的中文名稱應該“樹杞”吧。這種樹 蘭嶼人拿來當界標使用,所以在部落、田地邊都可以見到,種成一整排。革質、倒卵狀,表面略具光澤的葉子是其特徵,這一趟花、果、植株皆拍到,算拍攝較齊的樹木。

孟夏的 蘭嶼 (二)

[圖5]棋盤腳(玉蕊科):棋盤腳在 小琉球備受重視,夜間導覽還專程去觀賞它的花。本種在 蘭嶼是不受歡迎的植物,蘭嶼人視它是不祥的魔鬼樹,枝、葉、花、果都不能帶入部落內,入島發的注意事項內寫得很清楚,
[圖6]欖仁(使君子科):欖仁樹是熱帶樹種,近年 東北海岸廣植,成長差強人意。在 蘭嶼它可是生長茂盛,大樹很多,每一株我都觀察,主要是想找 蘭嶼粉彩吉丁蟲,終於讓我找到,不虛此行。
[圖7]大葉山欖(山欖科):山欖外觀與 欖仁樹、欖仁舅有點像,是被太陽曬昏還是看太多,後來連 胡桐(瓊崖海棠)也一起混淆。熱帶樹種有熱帶的味兒,看起來都好像,需要多跑幾趟才能習慣它、了解它。本種分布在 台灣南北兩端及 蘭嶼,基隆 大武崙山區是觀察它很好的地點。
[圖8]毛柿(柿樹科):一直很喜歡 柿樹科樹木,幾種熱帶 柿樹 台北的公園內都有栽種,但來 蘭嶼拍攝自然狀態下植株,感覺不一樣。這一趟拍到 毛柿和 象牙柿,後者無花、果,就省略了。

紅頭李欖 台東 蘭嶼 東清
紅頭李欖 蘭嶼 東清

木樨科對我而言是陌生的,除 梣屬的 白雞油和 台灣梣兩種都見過外,其他各屬都僅認識一種;素英屬只拍過 山素英,女貞屬只會認 琉球女貞(日本女貞),木樨屬只對 桂花印象深刻,李欖屬更是都沒注意過。這次能拍到開花的 紅頭李欖,還真是高興,本種 台灣僅分布於 蘭嶼,是行前列出欲找名單內的樹木。

孟夏的 蘭嶼 (二)

[圖9]爬森藤(夾竹桃科):爬森藤也分布在 北海岸、東北角海岸,數量很零星,不是很容易見到。本種在 蘭嶼卻很強勢,開元港一上岸,先看到 南嶺蕘花,旁邊就是 爬森藤,之後發現環島公路沿線都能見到,數量相當多。
[圖10]蘭嶼山馬茶(夾竹桃科):又稱 蘭嶼馬蹄花,個人感覺它的果實好像拜拜用的「筊」,只是較胖一點。這次來 蘭嶼終於見到它野生植株,我的資料夾很早就有 蘭嶼山馬茶照片,不過那是公園內栽植的園藝灌木。
[圖11]寬莖珠仔草(茜草科):脈耳草在 北海岸、東北角海岸很常見,在 朗島海邊岩石上見到,僅以類單拍照純紀錄用,當時天空還飄著細雨,停留時間又短,很匆忙地隨便拍。回來放大照片看,很明顯有兩種。比對後才知是 寬莖珠仔草,好陌生的植物。
[圖12]脈耳草(茜草科):脈耳草是 台灣岩岸地形常見野花,拍它是純紀錄用。很尋常種類為什麼組合在四格圖中介紹,就是要方便與 寬莖珠仔草比對,兩種很像吧。耳草屬近年作了大變動後,變成陌生的一群,通常只拍照,不作細分。

欖仁舅 台東 蘭嶼 東81道路
欖仁舅 蘭嶼 東81道路

學生時代開始對野花野草產生興趣,當時 茜草科是與 大戟科同等級的次大科,就達5,000種以上的科別,與 蘭科(近30,000種)、菊科(20,000多種)、豆科(10,000多種)、禾本科(10,000種)等四大科還有段差距。曾幾何時,茜草科合併近緣的科、屬,種數達近10,000,而 禾本科在大量種類合併下,跌落萬種以下,茜草科成為第四大科,但變動仍持續中。蘭嶼 茜草科植物相當多種,其中 欖仁舅在 台灣僅 蘭嶼分布,堪稱代表種類之一。

孟夏的 蘭嶼 (二)

[圖13]錫蘭玉心花(茜草科):本種又稱 蘭嶼玉心花,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種類。個人對 茜草科不熟,對 玉心花更是第一次知道它;還好貼FB社團問名字,前輩 泉伯答覆,解決疑問。
[圖14]呂宋水錦樹(茜草科):看著相片總覺得似曾相識,卻又不知從何查起,只好貼FB社團問。習慣有上述問題時,就查 茜草科,果然查到答案,回FB社團看,同好 郭小姐已經給名字了。
[圖15]馬鞍藤(旋花科):馬鞍藤在全台灣的海岸線都常見,南部全年可見開花,北部冬季不開花。那我為什麼選它貼呢?野銀部落 蘭嶼人稱 VALINO,指的就是 馬鞍藤;這裡 馬鞍藤可真是多,從沙灘長到山腳。
[圖16]伏毛天芹菜(紫草科/天芹菜科):蘭嶼有10幾種 紫草科植物,以樹木型為多,我都沒注意到。在 朗島部落漁港邊見到 伏毛天芹菜,沒拍過的植物;可惜天空飄著細雨,其他人又已離開,沒細拍。

朝鮮紫珠 台東 蘭嶼 東清
朝鮮紫珠 蘭嶼 東清

對依照學名Callicarpa japonica  var. luxurians,中文名應該也可稱 日本紫珠,因 早田文藏曾經以 Callicarpa kotoensis 命名,亦有 紅頭紫珠的稱呼。本種很奇怪,產於 台灣各離島,包括 彭佳嶼、基隆嶼、龜山島、綠島和 蘭嶼,卻沒分布在 台灣本島。它的花大而美,冠於其他 紫珠,因此成為景觀植物。

孟夏的 蘭嶼 (二)

[圖17]臭娘子(馬鞭草科):臭娘子這個名稱聽起來罵人,可能因為它花盛開時有一種怪味道。本種個人曾在 東北角海岸、花東海岸見過數次,還是相見不相識,這次貼出來,希望別再忘記了。
[圖18]苦林盤(馬鞭草科):也是常見於海邊的 馬鞭草科 海州常山屬植物,這一屬最常見的是 大青,花看起來都差不多,果實反倒較好區別。海邊風大,本種我一直沒拍好它
[圖19]蘭嶼小鞘蕊花(唇形科):這一趟在 蘭嶼拍到的 唇形科有 風輪菜、白花草和本種,它名字有“蘭嶼”二字,就以它為代表。拍這些草花時天氣不好,都是隨手拍當記錄用,沒有特寫照片。
[圖20]早田氏爵床(爵床科):蘭嶼島上 爵床、早田氏爵床都有,混著生長,很難區分誰是誰。一樣在飄著細雨時遇見它們,都沒拍好,選一張典型的 早田氏爵床代表全部吧。

雙花蟛蜞菊 台東 蘭嶼 東清
雙花蟛蜞菊 蘭嶼 東清

個人喜歡 菊科植物,這種 雙子葉第一大科的植物,在哪裡都多,普遍、平凡的居多,這趟 蘭嶼行,我把目標放在 山菊和 蘭嶼木耳草兩種。遇到大量 菊科植物的地點是在北部海岸,就是 朗島部落前後,時陰時雨又趕路,花都被早上的大雨淋爛,僅以類單相機草草拍攝後走人,僅當作紀錄用。

孟夏的 蘭嶼 (二)

[圖21]細葉假黃鵪菜(菊科):到 蘭嶼島想找 台灣假黃鵪菜,兩種很像,記得從分枝抽出花梗的是細葉,從主莖抽出花梗的是 台灣。在幾個地點利用短暫的時間檢查了植株,都是由分枝抽出花梗。沒拍花,花全被清晨的大雨淋爛了。
[圖22]蘄艾(菊科):看著整個山壁上滿滿的 蘄艾,心裡非常感動。它另一個名字是 海芙蓉,在我中學時,商人炒作、哄抬價格,一時間 海芙蓉變成稀有植物,還有為了採 海芙蓉而喪命的事情發生。
[圖23]山菊(菊科):在北部海岸 五孔洞到 鱷魚岩間不難看到 山菊,但是花多被清晨的大雨澆壞。這一叢上頭有礁岩幫忙,還能見到較完整頭花,就當作紀錄拍下來;離開後才想到要拍圓形的葉子,以與 台灣山菊作區別,忘了也沒辦法。
[圖24]蘭嶼木耳草(菊科):這是這一趟最想找的菊科植物,理論上應該看得到花,可是連個身影都沒有。判斷是被山羊吃光吧,這種能上人類餐桌的野花,草地上都是山羊,不會放過它吧。

叢林杜若 台東 蘭嶼 野銀
叢林杜若 蘭嶼 野銀

杜若屬台灣有三種,分別是 小杜若、杜若和 叢林杜若,需觀察特徵才好分辨。通常 小杜若植株較小,會長到膝蓋以上的多半是 杜若和 叢林杜若;杜若葉上表面被毛,光澤少,叢林杜若疏被毛或無毛,葉面有光澤。不是很好分辨。一般來說,杜若分布於北部低海拔陰濕森林內,叢林杜若則出現於 南部,蘭嶼見到的應該是 叢林杜若。

可可椰子 台東 蘭嶼 野銀
可可椰子 蘭嶼 野銀

可可椰子來源有海漂繁衍、人為移入等不同說法,但它已是 蘭嶼傳統的民俗植物,溶入島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算是頗重要的植物,應該記上一筆。在島上很容易見到 可可椰子,它與 檳榔、蘭嶼紫金牛一樣,是拿來當界標的樹種。椰子、檳榔果皆可食,且用於祭祀;蘭嶼紫金牛果實是兒童的零嘴,木材是拼板舟材料,三種既是界標且都很實用,這就是島民的智慧。

孟夏的 蘭嶼 (二).jpg

[圖25]乾溝飄拂草(莎草科):乾溝飄拂草通常出現在海邊礁岩上,習性異於同屬其他種類。看到長得特別可愛的花草,雖飄著細雨,還是拿起相機拍下它,只是沒拍細部。
[圖26]菲律賓扁葉芋(天南星科):蘭嶼是 天南星科的大本營,種類相當的多。「夜觀角鴞」時 導覽老師以手電筒照著森林內大片的芋,說這裡保存著 蘭嶼原生芋頭;隔日清晨我一早再跑一趟,拍芋時突然間蟲鳴鳥叫驟停,感覺不妙,趕緊離開森林。機車未騎到民宿已下起雨,還好回到民宿雨勢才轉大。
[圖28]蘭嶼芋(天南星科):觀察 蘭嶼原生芋雖因蟲鳴鳥叫驟停而離開,但還是看得出拍到兩種。蘭嶼芋側脈非常密集,先端稍呈尾尖;菲律賓扁葉芋則葉子接近心形,先端銳尖。刻意將圖片上下擺置,方便比對。
[圖27]拎樹藤(天南星科):平常對 拎樹藤興趣不大,這回可是每一株都細細觀察,希望能找到 斷紋球背象鼻蟲。雖沒找到,但發覺 拎樹藤葉子的變化還真大,圖中這片葉子好特別。

蘭嶼姑婆芋 台東 蘭嶼 紅頭 (2).jpg
蘭嶼姑婆芋 蘭嶼 紅頭

蘭嶼環島公路邊會見到 姑婆芋,拍了幾株,但不夠大,特徵也不明顯,不確定是 姑婆芋或 蘭嶼姑婆芋。在 紅頭部落的景點,見到一群超巨大的姑婆芋,葉柄明顯非盾形,可確定是 蘭嶼姑婆芋;周邊其他稍小的是 姑婆芋,兩種混生,蘭嶼姑婆芋明顯較 姑婆芋來的大;可惜長在崖下,又有海溝阻隔,無法靠近,只能以望遠鏡頭拍下它。蘭嶼是 天南星科大本營,有各種野生芋,水田裡也是實用的芋,芋頭曾經是 蘭嶼人的主食。

恆春月桃 台東 蘭嶼 燈塔道路
恆春月桃 蘭嶼 燈塔道路

蘭嶼道路邊月桃不少,離開 蘭嶼前利用最後時間跑一趟 蘭嶼燈塔,陡上的水泥車道路邊好多月桃,不理它直上燈塔。下山時發現這月桃有異狀,它花序是上舉,與花序下垂的 月桃不一樣;不停車不行,拍下來,是第一次遇到的 恆春月桃。蘭嶼的生態篇就介紹到此,兩篇共介紹60多種植物。查了一下資料,蘭嶼的維管束植物估計有1,000多種,這一趟拍不到1/10,希望能有下回。

相關文章:城鄉雜記---326.孟夏的蘭嶼 (一)

其他生態旅遊請點選:生態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