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誕辰日出生的我,依照習俗要給 媽祖當契子,當時是 大伯到 媽祖廟完成儀式的。家人拜拜,觀世音菩薩、關公、媽祖、呂仙祖、...等等天上神祇,沒有分是哪座廟的分靈,就是一位;只有 城隍爺、土地公等等是分地域性的,每個縣或庄有自己的 城隍爺、土地公,是分別不同的神祇。我觀念上認為不論到哪裡拜 媽祖都是同一位,我就是 媽祖的契子,隨著年齡增長,發覺中、南部拜 媽祖是拜廟的,甚至同一座廟還分大媽、二媽、三媽、...,各尊神像有自己的信徒。
這種完全不同的信仰觀念隨南北交流,普遍植入所有人心中,於似乎我是給哪座廟的 媽祖當契子,想問個明白。父、母忘了 大伯是到哪間 媽祖廟辦儀式的,小時候父母親最常帶我們到 關渡媽,但 父親認為 大伯不會跑那麼遠;問 大伯是到哪座廟讓我當 媽祖的契子的,他說忘記了,大伯觀念一樣是 媽祖就一位,哪座廟不都一樣。就我所知,大伯最常前往的 媽祖廟是 松山媽,舊家在 圓環,大稻埕媽也不無可能,因此個人對 關渡媽、松山媽、大稻埕媽有特殊情感,當中一座的 媽祖是我的契母。
松山 慈祐宮是 松山(錫口)十三街庄的大廟,所謂的 松山十三庄即 松山媽繞境的範圍,包括今日 松山、信義全部、內湖南邊、南港東邊以及 中山、大安接壤區域,這邊的『街』、『庄』指的是 清末、日治初期以前的街、庄,也就是 臺灣堡圖中的街、庄,約等同現在的『里』。十三庄計:錫口街、舊里族庄、東勢庄、上塔悠庄、中坡庄、五分埔庄、興雅庄、三張犁庄、車層庄,以上屬 松山、信義,其中1990年區界調整後,車層改分屬 信義、大安,1994年 基隆河截彎取直,舊里族歸 內湖。上述9庄外,另有 內湖 新里族庄西側分出的 洲尾庄,南港的 後山埤庄和 新庄子庄西半部分出的 西新庄,以及如今劃歸 中山、大安的 中崙庄。
松山慈祐宮創建於 乾隆18年(1753年),初時是 福建 仙遊 龍紀寺行腳僧 林守義,法號 衡真的和尚,於 雍正末年自 泉州攜帶 湄洲 天上聖母分靈渡台,於 乾隆2年(1737年)抵 錫口恭奉,地方 泉州籍人士響應,籌資建廟,歷十年正式興建,於 乾隆22年(1757年)完工。隨 慈祐宮香火鼎盛,成為周邊 泉州裔十三街庄大廟,台北市不像中南部各庄有自己的宮廟,庄級單位多以 土地公廟為中心,松山媽遶境時十三庄土地公廟動員,是 台北盆地東側大型宗教活動之一。
小時候家裡住 中山女中附近,這裡昔日是 朱厝崙庄地界,隔 中正路(台5線,今 八德路)就是 中崙庄。早期「庄界」常隨水路劃分,與今日以道路區隔的「里界」略不同。聽長輩說早期的 媽祖繞境十三庄有 上埤頭庄、朱厝崙庄、下埤頭庄以及 頂內埔庄、六張犁庄,就是今日 中山、大安兩區近半的區域都涵蓋在內,但那是長輩聽他的長輩說的,長輩自己的記憶中,下塔悠庄曾經屬十三庄之一。可以想像,最盛時期的 媽祖繞境,範圍擴及今日大半個 台北市核心區。
記憶中 松山媽繞境會由 中正路(縱貫公路)走過來,有時會跨過安東街,但不會到住家附近。5月13台北大拜拜,霞海城隍繞境先頭隊伍也曾沿南京東路一路走過來,印象中約在松江路或伊通街回頭,一樣不會到住家附近。60年代以後隨政策提倡『節約』,兩大繞境範圍逐漸縮小,再也企盼不到 媽祖或 城隍爺接近了,一直以來只有 朱厝崙 福聚宮的 土地公伯鎮守此地。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參考資料:松山 慈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