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sa bracteata Wendl. 琉球野薔薇 [薔薇科]
Rose bracteata Wendl. var. taiwanensis S. S. Ying
Rose bracteata Wendl. var. typica Lindl. ex Koidz.
別稱:台灣濱薔薇、碩苞薔薇
特徵:直立或匍匐、攀緣性灌木,植株高可達2~5m;枝條堅韌,小枝密被黃褐色,疏被皮刺,老枝無毛。奇數羽狀複葉,小葉5~9枚,長約4~9cm,葉柄基部生一對皮刺,托葉離生。小葉革質,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2~2.5cm,寬0.8~1.5cm;先端尖銳、鈍或圓,基部楔形或圓鈍;鋸齒緣,上表面亮綠色、光滑,下表面光滑或被短毛,至少中脈被毛。
花單生,偶2~3朵叢生,花徑4~6cm;花梗短,不及1cm,基部有寬大苞片;萼片5,三角狀橢圓形,長1~2.5cm,先端急尖,外密被絨毛,具刺。花瓣5,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圓鈍、凹入,呈心形;長2~2.5cm,寬2.3~2.7cm。雄蕊多數,數輪;花柱密被絨毛,短於雄蕊。果,球形,徑1.5~3.0cm;密被黃褐色絨毛。
分布:中國(華南)、琉球、台灣。台灣分布於西部海岸沙丘或低丘陵,因海岸堤防設置,族群大幅減少,數量不多,以 苗栗臨海丘陵和 台中 大肚台地較有機會遇到。花期通常在5~7月,果期8~11月,實際探訪不易見到果實,推測原因,可能被黃褐色毛不明顯,或是著果率不高,也可能野生動物喜食。
琉球野薔薇(Rosa bracteata)花徑是 台灣產 薔薇(ROSA)中最大者,其葉子又是最小的,加以植株通常矮小,莖堅韌具攀緣性,極具觀賞價值,大量成為庭園植物。曾經西部沿海都是 琉球野薔薇(R. bracteata)分布地,海堤加上大量採集,族群消失於海岸。好在本種耐火燒、耐乾旱的特性,讓它存在於 苗栗海岸丘陵及 台中 大肚台地等因森林大火而成為草原的地區。在這裡它們或蔓生於泥土道路兩旁,或在草原區與草本植物混生,花朵盛開時,很難讓人不注意。
本種分布於 中國南部、台灣及 琉球 八重山群島,因上述因素,引進 日本、美國及 歐洲成為庭園植物。其堅毅的生存力,在 美國曾被視為入侵植物,不論砍伐、火燒都無法阻止植株繼續蔓生,還引發是否與 美洲原生 薔薇(ROSA)混種疑慮。感覺還真的很諷刺,在原生地面臨生存危機,需到荒煙漫草的草生地找尋;在異地卻被列為入侵植物,農民抱怨用火燒都除不盡,真是讓人難以捉摸的植物。
薔薇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薔薇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