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via formosana (Murata) Yamazaki 台灣紫花鼠尾草 [唇形科]
Salvia japonica Thunb. ex Murray
Salvia formosana (Murata) Yamazaki var. formosana (Murata) Yamazaki
Salvia ranzanensis Makino var. formosana Murata
Salvia japonica Thunb. ssp. taipingshanensis J. T. Wu & T. C. Huang
別稱:日本紫花鼠尾草、太平紫花鼠尾草、太平南丹蔘
特徵:宿根草本,直立,高可達60cm。葉,兩面脈上被短毛或疏柔毛,小葉葉形多變,卵形至寬卵形,基部楔形至心形,鋸齒緣。基生葉一回或二回羽狀複葉,小葉7~13枚;莖生葉一回羽狀複葉,偶單葉。花,輪狀或圓錐狀花序,排列成伸長之總狀花序;花萼筒狀,長0.2~0.4cm,被短毛;花冠唇形,深紫色,長1.2cm,筒內具毛環。堅果褐色,橢圓形。
分布:特有種,分布於東北部中海拔山區。依據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的分類,Salvia formosana 分為兩變種,即 台灣紫花鼠尾草(S. formosana var. formosana)和 蕨葉紫花鼠尾草(S. formosana var. matsudae),都分布在 北部、東北部中、高海拔山區。花期一般在6~9月。
個人頗喜歡 鼠尾草(SALVIA),但分類上似乎一直在更動,誰是誰說法也一直很渾沌,所以部落格 唇形科(LABIATAE)介紹幾種 鼠尾草(SALVIA)後就停止。日本紫花鼠尾草(S. japonica)、台灣紫花鼠尾草(S. formosana var. formosana)和 蕨葉紫花鼠尾草(S. formosana var. matsudae)就是個例子,上面學名是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的說法;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內,將前二者併為同一種,僅列出 日本紫花鼠尾草(S. japonica),蕨葉紫花鼠尾草處理為獨立種 S. filicifolia。
本文的照片都是在東北部中海拔地區拍攝,花的顏色較分布於 大屯火山群的 日本紫花鼠尾草(S. japonica)來的更深,花序似乎也較長;是否環境因素讓兩地的植株的花朵有差異,這是學者探討的問題,這邊依照 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列表,另寫出 台灣紫花鼠尾草(S. formosana var. formosana)。第二張照片葉子的部分,思源啞口和 武陵農場距離不遠,兩地葉形差異很大,太平山拍的植株葉子同 武陵農場;是同地點兩形葉都有,或是海拔高度影響,因較少至中海拔地區,觀察太少無法提建。
唇形科相關種類請點選:唇形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七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