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濟南教會禮拜堂(2).jpg
濟南教會:台北市中山南路3號

台灣 基督教最早出現紀錄是 天啟4年(1624年),由 荷蘭人帶入,主要佈教於 原住民;隨著 鄭氏入主 台灣,於 永曆16年(康熙元年;1662年) 荷蘭人退出 台灣而消失於歷史記載。基督教在 台灣正式佈教始於 同治4年(1865年),英國長老教會牧師 馬雅各醫師與助手等人於 台灣府展開宣教;同治11年(1872年),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 馬偕牧師等人,於 淡水展開佈教。

台北 善導寺.jpg

馬雅各醫師與 馬偕牧師是 基督教在 台灣南、北出現教堂的濫觴,並逐步傳遍 台灣。長老教會是發展最成功的 基督教派,從 清代、日治到今日,做禮拜的語言以 閩南語為主。光復後幾年改變不大,民國38年(1949年)隨 國民政府遷台,因應 中國大陸教徒需求,出現大量其他教派教堂、禮拜堂,這些新建教堂、禮拜堂以 華語為主要使用語言。

台北 濟南教會禮拜堂(3).jpg
大門右側(面對左邊)標示「台北國語禮拜堂」。

濟南教會是 國、台語並用的 長老教會教堂,國語禮拜主要應來自 中國大陸的 長老教會教友需求。這一點與當時 台灣的 佛教寺廟有些雷同又不盡相同,由 日本教派興建的 佛寺,戰後產權多由 中國佛教會接收,當中僅部分仍由 台灣僧人任主持,原因可參考「台北.北投【中和禪寺】」。濟南長老教會因為在 日治時期是 日本長老教會教友的教堂,光復後其身分與其他 台灣長老教會教堂有些不同,遂成為 國、台語併行的 長老教會。

台北 濟南教會禮拜堂.jpg

光緒21年(永清元年;明治28年;1895年) 乙未戰爭後,次年 日本基督教在 台北 西門附近成立「基督信徒一致會」,聘請 長老教會 河合龜輔牧師為第一任牧師,此即 台北 濟南長老教會前身。因場地太小,隔年由 台北仕紳 李春生長老捐錢獻地,並公開募捐再建新教堂。幾經更易,第二任 大谷虞任牧師於 大正元年(1912年)全台募款,並獲得 李春生長老大力資助,總督 兒玉源太郎間接協助,籌措興建新教堂。

台北 濟南教會禮拜堂(1).jpg

這座「台北幸町教會」禮拜堂完成於 大正5年(1916年),由 總督府土木局長 長尾半平長老監造,總督府營繕課 建築師 井手薰設計,是一座 仿哥德式的教堂。教堂建材以唭哩岸石與紅磚混合構造,外觀近似 英國 維多利亞時期的鄉村教堂。立面採 哥德式尖拱,大門上方雕飾 四葉飾,其上有大面積尖拱鑲嵌圖案玻璃。邊塔造型尤其精緻,上方石雕百葉窗更具特色。本教堂是 台北市區的經典建築之一,於 民國87年(1998年)5月4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其他教堂請連結:教堂地圖

參考資料:臺灣宗教文化資產 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