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佛澤蘭 蘇花公路 烏石鼻.jpg
蘇花公路 烏石鼻

Eupatorium clematideum (Wall. Ex DC.) Sch. var. gracillimum (Hay.) C.-I Peng & S.W.Chung  高士佛澤蘭  [菊科]

特徵:本變種與原變種 田代氏澤蘭(E. clematideum var. clematideum)差別主要在葉形不同。葉較厚,常為膜質,單葉;三出脈三角狀卵形,通常較 田代氏澤蘭小;寬鋸齒緣鋸齒4~6對,葉柄長4~6 mm。頭花僅具5朵小花,白色至略帶粉紫色;瘦果圓筒形,冠毛白毛。

高士佛澤蘭 南澳.jpg
宜蘭 南澳

分布:特有變種。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中描述,僅侷限分佈於 恆春半島,實際上似乎 東部山區及 海岸山脈也有零星分布。個人在 蘇花公路海岸及 南澳山區遇見過,不知是野生或人為因素出現於此。花期約在3~9月份間。

我對 高士佛澤蘭並不熟悉,在野外只遇見過兩次,分布地點海拔很低,約百來公尺,出現於森林透空地及林間破壞地邊緣。因為地點非 恆春半島,又與 台中 科博館、各地 蝴蝶園區及生態園區栽培的植株有差異,所以並不認為這是 高士佛澤蘭,只當鋸齒很明顯的 田代氏澤蘭。比對了各單位的 數位標本後,發現葉形與我所拍的較接近,尤其較早期的標本更明顯。

高士佛澤蘭 宜蘭 南澳.jpg
宜蘭 南澳

科博館及各地昆蟲、植物生態園區的植株,植物體較大,也稍粗壯;葉形較狹長,葉緣鋸齒較深,甚至部份達3裂(複葉)程度(如下圖)。感覺他們全來自同一種源,這現象與 台灣其他特有種植物一樣,單一“型’植株廣泛栽培的結果,成為印象中該種植物“外觀”的主流。

台灣大學植物整合系統 數位標本中,日治時期保存下來的標本,其葉以較寬的三角狀卵形居多,葉緣鋸齒也較規則(如第一、二張圖);植株上部很纖細,狀似 田代氏澤蘭有攀緣感覺。相信多到野外觀察其他 高士佛澤蘭植株,會發現其外觀變異還不小,不只是廣泛培育那一型。

高士佛澤蘭 科博館.jpg
台中科博館溫室

[註]高士佛:台灣產物種學名中 種小名很常出現 KUSUKUS(高士佛),中文名稱冠上 高士佛者更是多。如 高士佛澤蘭、高士佛赤楠、高士佛紫金牛、...等等,其中 蘭科(ORCHIDACEAE)比例尤高,如 高士佛風鈴蘭、高士佛豆蘭、高士佛上鬚蘭、高士佛羊耳蘭、高士佛莪白蘭、...等等。

高士佛是個地名,位置在 恆春半島中央地區,為 排灣族居住地。同治10年(1871年) 琉球王國船隻在 恆春半島東南海域遇難,引發 同治13年(1874年)的 牡丹社事件;事件主角之一即 高士佛社,這讓 高士佛在當時廣為人知。恆春半島兼具 亞熱帶及熱帶性氣候,物種豐富、歧異性高。19世紀末20世紀初,各國生物學家在 恆春半島大量發現新物種;若選擇以產地命名,不論學名、和名或中文名稱,高知名度的「高士佛」自然雀屏中選。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