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名絹,生於 乾隆53年(1788年)卒於 道光26年(1846年),享年59歲。周氏嫁 芝蘭二堡 北投頂庄陳家,早年喪夫守節撫孤,侍奉姑翁,守寡32年。事蹟為地方人讚許,由內閣中書 陳維英秉呈上級建坊表揚 周氏,禮部在 道光30年(1850年)准予建坊,周絹誥授旌表「周太儒人」。於 咸豐11年(1861年)立坊,坊採四柱三間三樓式;於 光緒23年(1897年)因地震部分倒塌,民國81年(1992年) 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並由 台北市政府修復。周氏節孝坊建材不同於 台灣其他 清代牌坊的唐山青石,採本土 觀音山石,因而易受風化,雕刻及部分字跡模糊。
從北投捷運站走 光明路約100公尺,左轉 大同街,右手邊有間「陳氏祠堂(侯亭居)」[圖1],陳氏在北投是大族,節孝坊表彰的 周氏即為 陳氏家族先人。陳氏祠堂已改建,僅留一雙八角石柱上面刻著『光緒庚寅孟秋之月吉旦』,算一下是 光緒16年(1890年)建造的。續往前經過「北投國小」圍牆,跨 育仁街即見到 豐年路,「周氏節孝坊」[首圖]即在 豐年路上。台北地區現存3座 清代牌坊,除「周氏節孝坊」外尚有原立於 衡陽路上的「急公好義」、原在 東門內的「黃氏節孝坊」;後兩座現存於 台北新公園(228和平公園) 內,僅 周氏節孝坊原址保存,更顯珍貴。
北投捷運站前光明路周圍是 舊北投街區,現存日治時期街屋不少,新舊雜陳立於街上;其中以 中正街與 光明路72巷[圖3]保存較多。舊北投街區另有兩座市定古蹟,一為 昭和13年(1938年)建的「北投穀倉」 [圖2],節孝坊前路口不轉入 豐年路續行 大同街可達。另為地圖上 中央南路的「長老教會北投教堂」[圖4],大正元年(1912年)長老教會教友 陳近捐地,傳教士 吳威廉(William Gauld)設計建造,是一棟有些 英國風的教堂。
北投穀倉成為市定古蹟過程頗戲劇性,評選前文化局唐吉訶德式的大肆喧嘩,得到訊息的農會前一天雇怪手拆房子,半毀的「北投穀倉」倉促決定為市定古蹟。拆屋的不對,決定古蹟也有瑕疵。近年來許多古蹟愛好者總認定,日治時期留存建築、設施各各應定為古蹟,個人感覺還是要視建物本身的品質、意義來決定。日治末期與光復初期差幾年?光復初期出現的經典建築物,其價值應該超過日治留存的一般房舍。舉個例子 關西、新埔一文中的幾座天主教堂,全都是戰後的產物;其精緻程度及歷史意義,遠勝過 日治末期的一些建築物吧。
ps:照片經過裁切,儘量避開電纜線及雜物,好讓視覺舒服些。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北投區公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