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年6月20日
在 海線木造車站---(一) 日南車站、新埔車站中提到『 從 日南到 新埔是一段不算短的距離,中途先到 苑里參觀「房裡古城」、「藺草文化館」並吃午餐 』,這裡就來介紹「房裡古城」及「藺草文化館」。我們的行程是離開 日南後走 121縣道到 藺草文化館並吃午餐,再走 130縣道到 苑裡,進入街區後依『指標』前往 房裡古城。考量可看性,將 房裡古城擺在前面先介紹。
房裡古城
咸豐年間 漳、泉移民因爭水源發生械鬥,咸豐5年(1855年) 泉州墾民乃移居 房裡,以土石築城、遍植 刺竹成立新街坊。日治時期、光復後幾次的道路擴寬,商業、交通重心轉移,如今成為 苑裡街區邊陲的聚落。但昔日古城範圍內仍保有相當多的老建築,是非常值得細細品味的老城鎮。
老街的建築群中首推「蔡泉盛號」四合院。蔡家為 苑裡望族。蔡家古厝建於 明治30年(1897年),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磚造建築物,第一進門廳於 民國36年(1947年)加建,為街屋式商業用建築[圖1]。走入裡面經過矮牆,挑高的正廳出現[首圖],正廳亭廊採用圓磚柱[圖2],窗楣上泥塑與棟架彩繪,組合成精緻的建築極品。第一進門廳隔間門旁有「貓洞」[圖3],「貓洞」通常在較大的四合院才見得到。正廳左廂房閣樓開放參觀,[圖4]為閣樓俯瞰四合院的景觀。
蔡氏古厝為 光復後 苑裡鎮第一、二任鎮長 蔡江清先生故居,為 苗栗縣定古蹟。古厝規模頗大維修經費可觀,經政府補助整修,周休假日開放參觀。蔡氏古厝目前仍有 蔡氏族人居住,屬於“活”古蹟,參觀時宜保持低調,儘量勿打擾居民作息。走出 蔡氏古厝,橫街為 房裡街,有多棟老宅邸;巷弄直行則到達 順天宮 媽祖廟,先選擇到 媽祖廟。
順天宮[上圖]昔稱內媽祖,與 房裡城外 慈和宮(外媽祖)相對。順天宮是 縱貫鐵路海線最古老的一座廟宇,據聞本廟創建於 雍正2年(1724年),幾經變更而成為 媽祖廟。順天宮面積不大,奉祀 媽祖及玄天上帝,為 苑裡的兩大信仰中心。
順天宮旁有「房里溪官義渡」[圖5]石碑一座,為淡水分府 同知 婁雲 落款;婁雲字秋槎,浙江 山陰人,早年以監生捐補知縣,分發 福建任職,屢見功績,晉升 淡水廳 同知。義渡碑旁兩棵老榕樹[圖8],雖未列名 苗栗縣老樹,判斷應該有百年左右樹齡,為附近少有的大樹。
房裡街上古宅頗多,其中距 蔡氏古宅不遠處的 陳氏古宅[圖6]保存也很完善,但未對外開放;陳氏古宅為 日治時期 苑裡庄長(1924-1936年) 陳貫故宅。續往北走尚有數棟老宅也頗精美,部份已頹圮;最後到達「北門」,昔日 泉州墾民即依溪流地形築城。古城內除主街道 房裡街貫通 南、北門外,另有環狀「後街」[圖7],狹窄巷弄彎彎曲曲,兩旁盡是 土角厝;此巷弄可通往房裡另一座大宅 鄭氏古宅,但我沒找到。
藺草文化館
大甲、苑裡帽蓆從日治時代開始,一直以 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佔 台灣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 糖和 米。台灣光復後加入 大陸市場,更是 帽蓆的黃金時代。編織 藺草是從 平埔族 道卡斯人婦女學習而來。明治30年(1897年),官員 淺井元齡的構想,加上 西勢庄婦人 洪鴦的嘗試與創新,這項地區手工藝得以轉變產業,更成為 台灣重要出口產品。
藺草文化館[上圖]是由 民國58年(1969年) 臺灣省糧食局補助興建的稻種倉庫改建,其一旁[圖1]為 田寮圳另一邊是苑裡農會山腳辦事處新廈。文化館內聘請 藺草阿嬤[圖2]現場編織作品,是一處活生生的文化會館。館內亦展售藺草帽蓆等編織品,但屬於高價位藝術品,看的人多購買者少;其實可以另外販賣日常用品級的藺草編織品,相信遊客就肯掏腰包購買。[圖3]是 藺草阿嬤送給兒子的現場編織小動物,推薦家中有小朋友的人要安排這個景點,可增加知識又有小禮物拿,絕對值得。
地圖中標示出 苑裡、房裡、山腳、日南等市集相對位置;上方 苑裡街區旁紅色方塊為上面地圖「房裡街道圖」範圍。
文化館內另外有傳統民宅擺設,[圖4]值得一說,擺設和我小時候家裡飯廳一模一樣,有一種再親切不過的感覺。老婆也說與她老家擺設一模一樣,我有個疑問,台灣人家裡飯廳都這樣嗎?是那個反共抗俄時代一般家庭的擺設,還是更早就如此呢?
參考資料:苗栗縣國際文化觀光局
苑裡鎮公所
藺草文化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