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間:2009年5月30日

接續 端午連假--- (一) 台中‧后里、大甲 行腳。傍晚進入 新竹市區到達旅館,在房間內稍做整理後一家人走出旅館步行夜遊 新竹城。遊 新竹城是說好聽的,其實是到鬧區吃晚餐啦,吃完晚餐一家人就回旅館休息了;隔日吃完旅館提供的早餐後,開始了今日的行程。

新竹

新竹東門(迎曦門).jpg
國家二級古蹟 東門(迎曦門)夜景

新竹是個大城市,光緒元年(1875年)廢 淡水廳改 台北府以前廳治設在 新竹,新竹既為北台灣重鎮,人文、古蹟及名勝自然豐富,大致上可區分為5個部分:
(一) 北門街廟宇、鄭氏宅邸及日治時期老街屋。
(二) 東門到 城隍廟及周邊 日治時期官方建築物,含 州廳、新竹車站...等等。
(三) 新竹公園、動物園周邊,十八尖山邊緣連接市區的部分。
(四) 南大路底 青草湖、十八尖山...等等,市郊休閒區。
(五) 散佈城市周圍的零星景點、古蹟。

想用一篇旅記介紹整個 新竹市根本不可能,我只能用走馬看花方式介紹前三部分 市區的幾處古蹟、名勝;至於(四)城郊的部分這次並未前往,(五)則挑選 北區 湳雅的兩處牌坊。避免篇幅過長,本文將重點擺在 清代留存的古建築,日治時期的官方建築待日後來 新竹時再描述了。

端午連假--- (二)1.jpg

沿著 北大路往鬧區走,北門街路口即可見到三級古蹟 長和宮及水仙宮[圖1]兩間並列的廟宇,長和宮為 新竹的 媽祖廟,創建於 乾隆7年(1742年);水仙宮則建於 同治2年(1863年),主祀的 水仙尊王原在 長和宮後殿。北門街保存不少 日治時期街屋,廟宇對面即有幾棟,可惜新舊房舍夾雜,失去完整老街的風味。續往北門街走入,昔日 新竹望族 鄭氏宅邸群出現,首先是二級古蹟『進士第』[圖2],隔兩棟為三級古蹟『鄭氏家廟』[圖3];鄭氏家廟對面有 水田福德宮,為原 新竹城 北門外的 土地公廟。[圖4]為 北門街上較精緻的街屋,堂號上寫個『鄭』字,應該也是 鄭氏子弟所建。

新竹 鄭氏家廟(2).jpg
鄭氏家廟

鄭氏宅邸原為三進的大聚落,由 開台進士 鄭用錫所建,並與其堂兄弟 鄭用鑑 等 鄭氏八大房合建「鄭氏家廟」。 二戰期間盟軍空襲,後半部焚毀;母親是 鄭氏族人,曾說過「空襲期間」全族避走市郊 寶山,回來後見到大宅被焚 族親們哭天搶地的情形。今日的 鄭氏大宅除『鄭氏家廟』保存完善外,其他部分殘破不堪,讓人不忍拍其全冒貌。

今日見到如此殘破景象,難怪 母親生前回 新竹時,只待在 外曾祖父所建 南大路上的 日式宅邸,而始終不願意回 北門鄭宅看看。今日 鄭家大宅內住戶除部分為鄭氏子弟外,許多是光復後強行佔據的外姓人士,在台灣特有的違章建築保護條款下,任由古蹟荒廢,這是全民的損失;或許仿照 板橋林家花園方式是可行的辦法,但 鄭氏族人共識問題,違章戶遷移問題...等等都是難題,不知何時公權力能介入,還古宅本來面貌。

新竹.png
地圖為 新竹市中心區域

離開「北門老街」回到車上,開著車走 西大路,過 西門街後停「明志書院」停車場,下車後先到 北大路上 石坊街路口的「天旌節孝坊」[圖5],為 新竹第一座 節孝坊,也是全台現存最早的一座;立於 道光4年(1824年),為國家三級古蹟。接著走 西門街到 關帝廟[圖6],新竹 關帝廟為官方所建廟宇,由 淡水廳同知 王右弼所倡建,於 乾隆41年(1776年)落成,廟內有 乾隆42年(1777年)『關帝廟興建碑記』[圖8]石碑,由 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 朱景英饌文。關帝廟如今增祀 岳飛改稱 武聖廟。

端午連假--- (二)2.jpg

從 關帝廟走過 三角公園,由 東門街來到 新竹鬧區的中心三級古蹟 新竹 城隍廟[圖7],新竹城隍廟創建於 乾隆13年(1748年),由 淡水同知 曾日瑛倡議興建,於 光緒15年(1889年)晉封為「威靈公」,為全台唯一的都城隍廟,皇帝頒賜的「金門保障」匾額,為 城隍廟重要文物。新竹 城隍廟小吃 新竹米粉、新竹肉圓都聞名全台;廟旁的 新復珍餅店亦是新竹知名餅店,其在 新竹的地位如同 基隆 李鵠、士林 郭元益、鹿港 玉珍齋、...等等名店般。

不巧 城隍廟與其旁副廟 法蓮寺內部正在整修彩繪,施工器材、人員以及進香人潮,廟內相當擁擠,一家人合掌拜拜便離開。台灣現存13座 清代古牌坊,新竹市有4座,看看還有些時間,可以到 新竹市區北邊另兩座 節孝牌坊參觀。於是直接回停車場,開車前往北郊的 湳雅地區;由 西大路南行轉 中華路過 新竹火車站[下圖]再轉 東大路往北,朝兩座 節孝牌坊前行。

新竹車站.jpg
新竹車站

東大路過 外環道 經國路後,下個路口即是 水田街;這裡並非我小時候熟悉的“新竹市區”,必須翻著地圖邊走邊找。水田街過 湳雅橋後稱 湳雅街,依地圖在 國華街見到了「張氏節孝坊」[圖9],這座節孝坊建於 同治10年(1871年)為三級古蹟,張氏為 新竹 鄭用錫胞弟 鄭用錦遺孀。續走 湳雅街,在 大潤發後方的147巷找到了「蘇氏節孝坊」[圖10],此牌坊一樣為三級古蹟,建於 光緒16年(1890年)。兩座牌坊由何處移來,為什麼放置於此我就不知道了。

端午連假--- (二)3.jpg

離開 湳雅,在 經國路上找家餐廳吃了一頓精緻的午餐後,接續下午的行程,重點是「竹塹玻璃工藝館」[圖11]。三個小孩都像我,酷愛有地方特色的展覽館,所以下午重點擺在此,視剩餘時間才到其他景點。「竹塹玻璃工藝館」前身為 日治時期的「自治會館」,座落於 新竹公園之內。在館內耗去相當多的時間後,利用短暫的時間繞了一下 新竹公園。

新竹公園像 台灣各地的城市公園一樣,光復後改稱「中山公園」,改了40~50年後民眾還是習慣稱 新竹公園。公園佔地頗廣,主體為 十八尖山往北延伸的小山丘,又名 枕頭山,高度約70m。公園內有 麗池[下圖]、動物圓、博物館、...等等景點,公園北側有 新竹孔廟[圖12];公園內尚有幾座碑坊及疑似前清官家墳墓,簡單介紹到此。特別一提的是 新竹動物園,童年第一次目睹 河馬和 北極熊,非常地興奮;因為 台北 圓山動物園沒有這兩種動物,深刻的印象至今仍舊清晰。

端午連假--- (二)4.jpg
新竹公園 麗池

竹北

竹北 問禮堂.jpg
問禮堂

是該回程了,利用最後的時間到 竹北 六家一遊,六家原名 六張犛,擁有的 客家三合院聚落群規模之大超過 桃園 新屋的 范姜古厝群。整個 六家被 高鐵新市鎮涵蓋,改變了這處大型三合院聚落群的樣貌。都市計劃留下了古厝群,目前一座座正在整修中,完工後可能開放參觀;古厝若住戶離去改為純觀光,雖建物主體保存,但已失去原汁原味的精髓了。六家古厝群為 林姓客家聚落,有三座代表性建築,分別是「林家祠」、「大夫第」、及「問禮堂」。

端午連假--- (二)5.jpg

這次來此 林家祠整修中我沒拍照,大夫第尚待整修只能遠觀[圖3],只有已完工的 問禮堂[上2圖]開放。現在的 問禮堂成了 國立 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昔日 問禮堂為管教「林家子弟」場所,今日成為研究教學中心,轉型頗為恰當。問禮堂後方有小祠「義靈祠」[圖1],為「閩粵械鬥」時頂替 林家子弟入罪的拳師衣冠塚。整修後的 問禮堂完整保存原貌[圖2],難得的是連聚落常見的刺竹圍籬都保留著。

端午連假--- (二)6.jpg

隔著 文興路另一區塊保存一處聚落群[圖4]稱「西河世第」,裡面有展示館[圖5],大型三合院[圖6],以及土角厝[圖7]。展示館內可見昔日農家內部結構及擺設,後方有土角厝實體解剖介紹及八角井[圖8],更後方仍維持著一片水田、菜園;看得出相關單位在已都市化的 六家地區,儘可能維持一處昔日農村景象。

竹北 忠孝堂.jpg
忠孝堂

西河世第整個建築群年代尚新,可貴的是它是一處活生生的文物保存中心。中心是「忠孝堂」,其他房舍圍繞其左右,忠孝堂及其西邊較新式建築仍有住著居民,並沒對外開放。後方的水田讓人眼睛一亮,但在都市化環境下水圳喪失功能,如何維持水田呢?原來是以水管供應田水,可想像成本有多高呀。

端午連假--- (二)7.jpg

由 文興路回到主線 自強南路,沿途大廈群林立,近十年來 新竹與 竹北的發展非常驚人。依路標左轉 光明六路直接上國道1號,從這裡估計約1小時車程就能回到家;難得 端午連假安排兩天一夜旅行,路線雖然怪異,內容還算充實。才上高速公路,車上除了我開車外,其他人已經東倒西歪,玩這趟還真累。不過我覺得寫這兩篇更累,儘量刪掉非必要內容還是寫了這麼多東西,真的好累。

竹北 六家.png
竹北市 六家地區 地圖

下面 新竹縣市地圖中黃色區域為 新竹市北區、東區以及 新竹縣 竹北市。左方較大紅色方塊為新竹鬧區範圍,其旁紅色圓形為 新竹公園位置;其上兩個小紅圈為 水田街二處牌坊位置。右方紅色方塊為 竹北市 六家地區地圖範圍及位置。

端午連假--- (二)8.jpg

參考資料:新竹市政府觀光處
                   
                 竹北市公所

                 新竹城隍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