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 慈祐宮.jpg
松山 慈祐宮

台北的 火神廟與 水神廟---前篇」說明了只討論主祀 火德星君與 水德星君廟宇,這篇開頭先解釋一下“松山”這個地名。大正9年(1920年) 台灣行政區域大調整,大加蚋堡東側 錫口街、中陂庄、五份埔庄、三張犂庄、興雅庄、東勢庄、下塔悠庄、上塔悠庄、舊里族庄等9街、庄合併成立 松山庄,庄治設於原 錫口街,隸屬 台北州 七星郡。這個新成立的 松山庄在 昭和13年(1938年)改隸 台北市,之後一直到 民國79年(1990年) 臺北市區里調整,才分為 松山區、信義區,少部分併入 大安區和 中山區。

松山在 民國50、60年代人口大幅成長,北半部接納來自 桃、竹、苗的 客家鄉親,南半部則是由 彰化、雲林旅北同鄉聚集,70年代人口直逼50萬,松山區儼然成為 台灣第五大城,1990年被拆解為 松山、信義兩區。松山主要的信仰中心是 慈祐宮(松山媽),松山媽遶境的範圍比 松山庄(區)還大,有 松山十三庄之稱,上述9庄除 下塔悠庄外,興雅庄西側分出 車層庄,另有最西邊屬於 中山區、大安區的 中崙庄,基隆河以北的 新里族庄,以及 南港區的 後山埤庄和 新庄仔庄。

台灣歷史上的“街”、“庄”是會變動的,我寫的可能與網路查的資料會有出入,是不同時期的街、庄範圍及名稱所致,就如上述 東勢庄,松山十三庄繞境只到 東勢庄南半部,曾經稱為 頂東勢庄。頂東勢庄有自己的土地公廟,如同 車層庄般,兩庄分別與 東勢庄和 興雅庄行政上分分合合,但傳統民間祭典依舊是獨立的。以上簡單解釋,說明為什麼我 大伯會說:『台北有 火神廟和 水神廟,都在 松山。』這句話。

【火聖廟】

台北 火聖廟.jpg
台北 火聖廟:臺北市大安區延吉街236巷17-1號

台北的 火神廟名稱是「火聖廟」,位置在延吉街的巷子內,屬於 大安區,火聖廟原是一座 有應公,即廟內供俸著『安西 福有新公神位』這位 有應公,創建年代在 道光7年(1827年)。供俸 有應公為 陳氏弟子,即 台北市議會議長 陳錦祥及議員 陳永德祖先。根據廟內沿革敘述,火聖廟建於1941年,大致上與 松山的煤礦業練煤廠有關,居民祈求平安,奉祀了 火德星君。

台北 仁愛圓環.jpg

原址在 國泰醫院興建時受損,由 國泰醫院出資興建新廟,幾經波折,終於在 民國80年(1991年)於今址建廟。火聖廟的位置在 日治初期是 興雅庄範圍內,興雅庄在1920年併入 松山庄,在我小時候一樣是 台北人口中的“松山”。興雅庄西半部曾經是 車層庄,這一部分在1990年改隸 大安區,是 台北著名的東區商圈,興雅庄中央位置現在是 松山文創、國父紀念館大型綠地、展場,東半部是 臺北市政府和 信義計畫區,可以說 興雅庄現在是 台北市的政經核心。

台北 火聖廟.jpg

大伯在 民國80年(1991年)7月逝世,所以他口中的「火神廟」是指 國泰醫院興建時受損的那座,那一座我沒印象,不知其所供俸的神祗有哪些。這座「火聖廟」供俸主神是 火德星君[圖1]。其兩邊站神分別是 哼哈二將,龍邊是 哈大將軍 陳奇[圖2],虎邊是 哼大將軍 鄭倫[圖3]。較特別的是 不動明王神像,另外有 三官爐及其他神祗。這是 日本的火神同時立了前身 有應公[圖4]牌位,車層、興雅一帶開墾之初以 泉州 安溪人為主,所以廟內也常駐 尪公。

【水福宮】

松山 水福宮.jpg
松山 水福宮:台北市松山區松河街3號

台北的 水神廟名稱為「水福宮」,是一座結合 水德星君與 福德正神的廟宇,位置就在饒河街夜市底塔悠路巷子內。位置在未截彎取直前 基隆河 九曲段最大回彎起點,昔日 錫口街市集就在大回彎前南側,先民在接近連續九曲彎道處立一座 水神廟祈求平安,是非常合理的。髮夾彎的兩側分別是 舊里族、新里族兩庄,水神廟就立於三街、庄交界點靠近 錫口街的位置,昔日應該是直接面對 基隆河,基隆河截彎取直時才遷建至今址。

松山.jpg

上面地圖範圍,鐵路以北是 松山區,1920年以前稱 錫口街,以南是 信義區,1920年以前是 五份埔庄,1990年以前稱 松山 五分埔。地圖中最重要地標是完成於 乾隆22年(1757年)的 松山 慈祐宮(松山媽),饒河街上紅底白字『福』方塊為 錫口街的 街(庄)土地公廟,東端的 慈福宮為聚落形成時的 上福德爺祠,紀錄上 光緒18年(1892年)由小祠改建成廟,西側的 水福宮即 水德星君廟,創廟時間在 咸豐10年(1860年),基隆河截彎取直時遷建於此,有同祀的 土地公,應該是文獻上的 下福德祠。由上可以看出昔日的 錫口街(松山),大廟位於核心,街頭、街尾都有 土地公廟,是一座相當完整的 清代市集。

松山 水福宮 水德星君.jpg
水德星君

水福宮是一座 水德星君與 福德正神同祀廟宇,一樓中央神龕是 福德正神,其前方一排神祗中有 火德星君,頗有趣。兩旁神龕分別是 玄天上帝和 關聖帝君。二樓中央神龕是 水德星君,兩邊神龕分別是 觀音佛祖和 天上聖母。值得注意的是 水德星君神龕中有兩方寫著『水德星君』的石碑(碣),這可能是最早供俸的牌位,也就是創廟之始的牌位。長期走訪 台灣各地廟宇,許多廟宇草創之初僅有石雕牌位,甚至僅以一方石塊表示,雕刻神像後石碑(碣)則立於神像後方或旁邊。

相關文章:台北的 火神廟與 水神廟---前篇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