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坪頂山
時間:2007年9月2日
淡水的小坪頂開發甚早,早在乾隆初年即由 泉州 安溪張姓移民開墾,慢慢的發展成為村莊,庄內有張姓宗祠,以及張氏族人所信奉的 尪公廟[註1]。淡水 小坪頂的 尪公與 台北 市文山區 木柵的 尪公為同一尊。原因是 張氏祖先帶著茶苗來台尋找種茶的地點而落居 小坪頂,但畢竟此地不太適合茶樹生長,於是兄弟分兩組,一組留守 小坪頂,另一組進入台北盆地尋找合適地點,最後在 木柵落腳,至今兩地仍有迎接 尪公神像的慶典。尪公廟後方的山巒即 小坪頂山,又稱 頂山,海跋 386m,有一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
登 小坪山可由北3和北2兩道路交叉路口起登,經小坪頂釣魚池,抓住方向前往。但叉路頗多又有被狗追的疑慮,所以我選擇由 國華高爾夫球場的練習區進入。由柏油路接泥土產業道路,選擇偏右樹林中的路徑,有登山路條可供判斷,山徑會接到一條廢棄圳道前行,幾分鐘後來到重要叉路口,右邊接 貴子坑親山步道系統,左邊循水泥山徑經過 三慈宮往 小坪頂山。選左邊先上 小坪頂山,步道為水泥石階,在 中青礐產業道路未貫通前,此路應該是 中青礐、下青礐通 小坪頂的古道。目前步道的使用率降低,自然也較易見到昆蟲,隨手拍了一些照片---[圖1]構樹上的 梅矮吉丁蟲,[圖2]保育類昆蟲---渡邊氏長吻白臘蟲,北投大屯山區的特色---高大的 楓香[圖3]。約10分鐘來到步道最高點,左邊樹上釘有 藍天隊小指標,依指示約1分鐘到 小坪頂山基石[圖4]。退回水泥步道,這條步道若續行,會由 下青礐聚落上方接 北投復興三路。
下到 三慈宮改取 貴子坑溪親山步道,步道是一側山谷一側水圳[圖5],這裡我二十幾年前由 不動瀑布[註2]上來過,水圳名稱為『坪頂圳』,屬於「北基農田水利會」[註3]灌溉渠道,由 貴子坑溪引水灌溉小坪頂地區。途中的超大榕樹[圖6],胸徑可與 中青礐 三清宮前的北市第一巨木相比,研判應該是多棵榕樹併合而成,否則不會沒沒無聞。約10多分鐘來到[圖7]十字路口,親山步道打印台設在此,這張照片是回頭拍的,我是由紅色警告牌方向過來,照片左方階梯為親山步道路線下 貴子坑溪,右方的上升階梯是通 下青礐的古道。我選擇繼續走水圳,最後來到 坪頂圳取水口[圖8]。前面提到廢棄水圳,但這裡水圳水量充沛。所以回程時特別留意水圳的水到哪裡去了?原來 坪頂圳還分了兩支圳,灌溉水全由 坪頂二支引走,主圳道二支以下已無灌溉需求僅餘家庭用水功能,被大小塑膠水管取代了。
其他登山紀錄請連結:登山-三角點目錄
[註1]尪公:即 保儀尊王和 保儀大夫,兩位是 唐代的忠臣 張巡和 許遠。祭祀 保儀尊王和 保儀大夫的廟宇頗多,系統也相當複雜,其中只有 福建 泉州 安溪 張、高、林所祭祀的守護神稱為 尪公。北台灣的 尪公後來因三姓分祀為 張尪公、高尪公、林尪公...。其中 木柵的 集應廟及 小坪頂的 集應廟為 張尪公主要廟宇,景美的 集應廟與 北投的 集應廟為 高尪公主要廟宇,捷運新店線萬隆站的 集應廟為 林尪公主要廟宇。一般稱 集應廟者以 保儀尊王 張巡為主神,也就是俗稱的 尪公廟,但並非一定如此,也有其他種說法及稱謂存在。
[註2]不動瀑布:位於 北投 秀山里,日治時期稱為 不動滝。對於此瀑布有兩種說法,一種為昔日鬼仔坑(貴子坑)開採白土,開挖過的山壁呈白色遠望有如一道瀑布,近看才知道是白色山壁,所以日本人稱它為 不動滝。另一說法 不動滝為貴子坑溪谷內的小瀑布,該瀑布規模雖小但氣勢磅礡,因常發生落石傷人事件而被封閉。年輕時曾來此,因瀑布水量過大人體難以承受衝擊,僅能在一旁玩水無法接近瀑布。
[註3]坪頂圳:主圳道長度只有1公里餘,為 小坪頂主要灌溉水源,屬於北基農田水利會灌溉渠道。目前主圳道灌溉用水流到二支道後,全數引入二支道,主圳道由大小塑膠水管取代,功能轉為家庭用水。一支道在主圳道的分流口功能已消失,一支的水源可能由二支引入。昔日的 淡水農田水利會與 基隆農田水利會合併後稱為 北基農田水利會。水利涵蓋地區西起 淡水經北海岸到 基隆、瑞芳以及東北角各鄉鎮。與 瑠公農田水利會和 七星農田水利會併列為大台北地區三大水利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