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苣菜 台北市區(1).jpg
台北 民生社區

Sonchus arvensis L. 苦苣菜 [菊科]

別稱:苦菜、滇苦菜、苦蕒菜、荼

苦苣菜 台北 石碇
台北 石碇

特徵:多年生草本,莖直立,植物體通常50~150cm,可高達2m,偶由基部枝;莖光滑無毛,具細縱條紋,常呈紫色,具乳汁。葉,基生葉密集呈叢生狀,長橢圓形至倒披針形,長15~30cm,寬3~5cm;先端鈍或略尖,基部無柄或耳狀抱莖,全緣、不規則羽裂或細齒緣;莖生葉稀疏,長橢圓形至披針形,越往上部越小,基部耳狀抱莖,全緣或細齒緣。

苦苣菜 台北 淡水.jpg
台北 淡水

頭花頂生,呈繖房花序或圓錐花序,花序梗長2~5cm;頭花序直徑3~5cm,長1.2~1.5cm;總苞鐘狀,徑1~1.5cm,總苞片3層,外層苞片最短,內層苞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小花黃色,全數舌狀花,多數,長1.2~1.4cm,外層較長。瘦果卵形至線形,長約4mm;冠毛白色,多層,柔軟,長約1.5cm。

苦苣菜 台北市區.jpg
台北 民生社區

分布:可能原生於 歐洲、亞洲,已成為泛世界性野草。台灣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開闊處地,市區內荒地亦常見;常成群出現,高大、密集,非常明顯。花期以春季為主,有時在冬季即開花,一直開至春季。

苦苣菜 台北 石碇
台北 石碇

菊科 苦苣菜屬(SONCHUS)台灣共3種,除歐洲歸化種 鬼苦苣菜(S. asper)產於中、高海拔外,苦苣菜(S. arvensis )、苦滇菜(S. oleraceus)都是一般平地常見野草,但因為植物體巨大,上半段通常還未開花即遭砍除,但強健的生命力往往再冒出新芽默默地往上長,長高了又被砍掉。

我上班地點附近防火巷一株苦苣菜如此苦苦撐上一整年,始終無法順利開花,最後不知被哪位狠心的人士拔除扔在牆角。好在它一樣有 蒲公英(TARAXACUM)的本事,大大的冠毛帶著瘦果(種子)隨風到處傳播,總有一天防火巷會再出現 苦苣菜(S. arvensis)的身影。

苦苣菜 台大校園.jpg
台大校園

別稱中的『荼』是古代茶字,但 荼並不單指茶一種植物,還指野茅的花及苦味的野菜。其中的野菜指的是苦菜,也就是指苦苣菜或本屬植物,見於 『詩經.邶風』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宴爾新昏,如兄如弟」。其中『荼』和『薺』都是指野菜,荼即本文所介紹 菊科野草,薺則是指常見的 十字花科野草,至今仍然稱為 薺。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