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巡 高雄.jpg
日本重巡 高雄

最近 前總統李登輝訪日所發表言論,以及接受雜誌專訪所述內容,在 台灣各界鬧得沸沸揚揚。如同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 蔡英文所說:『......他們也有不同歷史的記憶,也有對歷史不同的詮釋。』,每個人對歷史的記憶不同,各人確實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但對於卸任元首,說這些話是否得體,我想不該以個人見解簡單涵蓋過去。

對於 李前總統所述『...當時我們兄弟二人,是以貨真價實的『日本人』的身分為祖國奮戰的。』,三伯笑了,老爸也笑了,真的那麼英勇投筆從戎嗎。當時參加『特別自願役』的 台灣青年人數很多,有幾個人是真正“自願”的,人數應該很少,否則不會擠在1943年底或1944年全面徵召,才大幅度成長。1944年起 中學畢業生拚著命想報名「特別自願役」,有辦法的就往 專門學校裡擠,因為誰也不想直接被徵調從 二等兵幹起。

在 15.徵兵制度下的求生之道(二)中提到軍方對 大學就學青年最終指令:『一個是保留學籍進「陸軍士官學校」或「海軍兵科學校」兩所軍官學校,結訓掛少尉階級;另一個選擇是退學徵召由二等兵幹起』。三伯在此時被迫休學,不得已的情況下加入『特別自願役』;如果 台灣青年真的想為“祖國奮戰”,不會拖到當局下達最後通牒才參加「特別自願役」,早些兒參加也不必忍受之前 軍訓課長時間罰站,棍棒伺候之苦了。

本文

父親童年居住在 東京 澀谷 大山町,我文章一直未說明房子的狀況,那是一棟大宅,分前後兩棟住宅;前宅是銅瓦的仿歐洋樓,後宅是雙層日式民居,家人全都住在後宅。父親描述,前宅是數百坪大房子,常用來接待 大少爺等 台灣來的貴客,以及 台灣籍鄉親、學生;其中最大的房間是大通鋪,提供給 台灣來 日本讀書的學生借住使用,食宿完全免費供應。

日治時期 台北帝國大學是7間帝大中的一所,但學校對 台、日學生錄取的標準不同,台灣學子欲擠入 台北帝大的窄門,可說是難上加難。只有如 許遠東(前央行總裁)等少數優等生中的優等生,敢直接挑戰門檻,其他優等生寧願選擇到 日本考大學,同樣的程度,卻有機會考取 東京帝大、京都帝大等排名在 台北帝大之前的頂級大學。

這些 台灣學生當中不乏苦讀生,台灣的商社、名流樂於資助苦讀生盤纏,條件是學成歸台後須到商社任職,納為女婿的案例也不少。至於到 日本以後,通常是借住 台灣遷日民眾家裡,其中前往 東京,還未聯繫到親友的,許多是直接到 祖父提供的這處暫居場所。不論家境富裕或苦讀生,只要是 台灣來的學生通通可以住宿,剛到 東京人生地不熟下,很多人選擇此處;有些人打點完後即離開,也有住上幾個月的,甚至一直到學成歸台才離開的。

老爸印象中前前後後出現在 前宅的 台灣學生不下三、四十位,有些或許沒住過,但會來找朋友,也會留下來一起吃飯。但他年紀較小,對於這些長自己許多歲數的 台灣學生,頂多是認識,多半不熟。三伯倒是結識了一大群和自己同一屆的好友,這當中有考取 帝國大學或同等級公立大學的優等生,進入私立名校的資優生,也有只考取一般大學的同學;總說一句話,祖父提供 台灣青年方便住處,讓 父親兄弟交友圈變得非常的廣泛。

若 父親沒記錯,九所帝國大學與同等級公立大學,好像是同一天考試,或是時間上無法趕考兩所;挑戰較難的學校,落榜後只能上一般大學,或是延遲一年。三伯考試那一年,雖然沒考上不至於馬上徵調入伍,但極可能無法參加下個年度的考試,大夥寧願依自己實力選學校。一大群學子討論著自己該挑戰哪所大學,最後僅 林宏(前永豐銀行副董)、彭明敏(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劉慶瑞(前財政部長 郭婉容夫婿、劉憶如父親)三人選擇 東京帝國大學,並且入學。

三伯選擇了 京都帝國大學,同期生中還有 李登輝(前總統)、陳忠卿(前一銀總經理)、羅吉煊(前台灣綜合研究院董事長)、...等等5~6位之多。當中有一開始就選定 京都帝大直接到 京都,這些人不曾住過 大山町,也有原本想挑戰 東京帝大,最後決定到 京都的,也就是擔心時局變化。唔~好像偏離主題了,總之這些人最後都被迫參加了「特別自願役」,當中有人在校軍訓不及格,只能當到 下士官(士官);大部分最後是 見習士官(准尉)以及 士官(少尉)階級,其中還有一位成了逃兵。

寫這麼多只是想說,上述這些人若入學後隨即加入「特別志願役」,二戰終了時很有可能是 中尉階級。很明顯都是在無可奈何之下成為 日軍的一份子,這與 中國抗戰的「十萬青年十萬軍」意義完全不同,人家可真的是投筆從戎呀。至於一旦被投入戰場,哪個人不是奮戰呢,大隊接力應該都跑過吧,可不是每個人都希望被選上的,但誰接到棒子後不是卯足全力地跑呢。

不可否認,日治末期 台灣人子弟大多認為自己是 大日本帝國子民,但是絕大多數都認份自己也是 台灣人,祖先來自 唐山,面對 日本人就是低人一等。即使 祖父當了多任 台灣總督府評議員(1945年更成為 大日本帝國 貴族院議員),父親兄弟還是常感受到被歧視,更別說其他的 台灣百姓。當時的百姓大多有 日本人朋友,那是願意和 台灣人交往的家庭,比例並不高;其中肯平等交往的,又有多少。

日本人拆 台灣廟宇,禁止傳統宗教活動,當眾羞辱 台灣各地頭人時有所聞,如此情況下 台灣人能多愛當時的統治者?若非 國民政府派來接管的部隊素質太差,台灣民眾不可能懷念起 日治時代。中日戰爭後部分人冒險前往 中國參加抗日,但那時 中國政權分歧,資訊不明下,不一定投入 國軍,少數人投入 共軍;甚至到 汪精衛旗下當兵,想抗日變成親日,身不由己者也有。

二戰後期在當局鼓勵下,確實有少部分人自願從軍,但大多是無從選擇下成為 日本兵的。在低人一等的當下,大多數的 台灣民眾多是冷眼看待這場戰爭的,畢竟戰爭打輸了日子一定更苦,打贏了 日本人會更跩。還有傳言,當局下一步計畫是鼓勵 台灣人移民 南洋,好空出土地讓更多 日本人居住;既不希望戰爭打輸,又怕真的打贏了要遠赴他鄉,如此矛盾下只能靜觀其變。

老爸的童年回憶目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