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寺廟裡的傳統繪畫,尤其是門神,拿著兵器威風凜凜的站立在廟門上,在畫師細膩的筆法下,展現出傳統工藝之美。但閱讀坊間書籍及查閱網路資料,幾乎都描述是 神荼、鬱壘一直說到 秦瓊、尉遲敬德......等等,接著各朝代武將輪番上陣,讀到後面會發現指的是百姓貼在自家大門的門神,甚至有貼在馬槽、牛欄、豬圈的門神。這與我們印象裡雄糾糾氣昂昂的門神有多麼大的差別呀!!台灣民間很少看到將門神繪在自家大門上的情況,就算是有貼門神畫像,也是當成春聯般點綴年節氣氛用,除了少數大型四合院老宅,彩繪門神只有到各地的廟宇、宗祠才見得到。
在這裡不討論門神的由來,這有太多文章做相同的描述了,我將重點擺在如何分辨是哪位門神。街頭巷尾的土地公廟、有應公廟通常是看不到門神的,這些廟宇的主神地位比門神低,當然請不動『他』來看管門戶。想看門神,台灣民間信仰的三大神祇 媽祖廟、關帝廟和佛祖廟(觀音菩薩)可見到外,在道教信仰裡地位崇高的神祇(大帝、上帝、帝君...等等),及閩粵地方性,主神的廟宇(尊王、聖王、祖師...等等),也都有門神。
台灣的寺廟因規模大小不同,三川殿或前殿有五門、三門或單門之別,門神的種類繁多,不同的門神所立的位置自然不同,雖沒制式規定,但習慣上各組門神所立的位置大致上是一樣的。先來談立於中門明間的門神,即寺廟的主大門。主大門通常是繪上威風的武將當門神,同性質廟宇所搭配的門神並不一定,一般最常見的是 秦瓊(秦叔寶)和 尉遲恭(尉遲敬德),舉凡上述各神祇寺廟的大門都常見這兩位門神。
兩位門神通常是一位慈眉善目,一位眼大臉黑。秦瓊手持鐧,鐧不同於劍,劍為兩面刃扁平,鐧是四錂柱,使用方式是用打的,尉遲恭手持鞭,硬鞭是節節相接的武器,狀如寶塔,兩種兵器使用方式類似,強調 快速、敏捷。古典小說中,這兩位唐代開國功臣所持兵器並非固定,但絕大部分彩繪門神以“鐧”、“鞭”來代表身分。
大多數大廟正門都是 秦叔寶和 尉遲敬德兩位門神,我們一般俗稱 仙公廟(呂洞賓---孚祐帝君)、大道公(保生大帝)、上帝公(玄天上帝)、城隍廟,及部分的地方性神祇廟宇常是這兩位當門神,第一張圖 汐止拱北殿即汐止仙公廟,主神 呂洞賓(孚祐帝君),第二張圖 木柵忠順廟,主祀 保儀尊王(尪公)[註]。
各地 媽祖廟的門神種類很多,除常見的 秦瓊、尉持恭兩位外,也容易見到大名鼎鼎的 神荼、鬱壘,兩位乍看之下與 秦瓊和 尉持恭神似,但仔細看他們手中的兵器,所持的是鉞,鉞一般也稱斧,即大的斧,斧最早是執法兵器,在民間章回小說裡拿斧的武將特別多,共同點是孔武有力。
神荼、鬱壘是傳說中最早的門神,也是一般民間最常見的門神,通常舊曆年節時,百姓 商家貼春聯及年畫時,一起貼上的門神就是這兩位。上面兩張門神的廟宇皆是祀奉 媽祖,不同點在於第二張圖 神荼 鬱壘造型不盡相同,同樣右手持短斧,但 箭袋位置完全不同;這是因為 新莊 慈祐宮 門神採“對場作”,由不同的兩位 畫師“拚場”所致。
另外,常見的中門明間的門神還有 哼哈二將。封神演義裡兩位皆持『杵』,杵是何種兵器,非中國兵器,是佛教的法器。艋舺 清水巖祖師廟正門這對門神,長相神似姿勢相對應,手持相同兵器---金剛杵,一般青臉的是哼將,紅臉的為哈將。哼哈二將原為佛教護法,在 中國的名山古剎中,兩位常立於山門殿兩側,稱 金剛力士,道教引用後,兩人穿甲冑並漢化,但臉部表情依舊是張大眼的忿怒狀。因兩位源出 佛教,所以如 佛祖廟等道教化佛教寺廟,以及與佛教關係較深厚的神祇為主神的廟宇較常見到,各地的 祖師廟大門就常是 哼哈二將當門神。
至於三大信仰中的 關帝廟,僅部分繪門神,大多數是不繪門神,而是在紅色大門上裝飾一顆顆黃(金)色門釘,這大慨與 關公為武聖有關,實在不需要其他武將來看守大門了。以上先介紹民間最常見到的三對門神,秦瓊和 尉遲恭、神荼和鬱壘以及 哼哈二將,他們都是出現在廟宇明間門上的門神,至於其他較少見或是立於次間門神以及側門的門神,留待下一篇再討論。
[註]有介紹說 保儀尊王就是 保儀大夫,也有認為其實是兩位,在此就不予討論了。
門神相關文章請點選:門神系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