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門神(一)介紹了三組常見的中門明間門神,這一篇來談另一組出現於中門的門神。佛寺大雄寶殿中立於兩側的 韋馱護法和 伽藍護法,也被請來當寺廟明間的門神,出現的場合與 哼哈二將一樣,都是道教化佛教寺廟,以及與佛教關係較深厚的神祇為主神的廟宇或神殿。但因為普遍認為 伽藍護法就是 關公,而 關公在民間信仰的地位非常崇高,當門神似乎不恰當;所以少見手持關刀的 伽藍護法,大多以握斧居多,降低與 關公的聯想。
圖中是 台北 醒心宮二樓的門神,具備 鹿港 郭氏家族畫風,右邊為 韋馱護法,手持金鋼杵,左邊是 伽藍護法,手握金斧,兩位門神守護著三教教主---釋迦牟尼、太上老君和 孔子。韋馱、伽藍門神北部出現頻率與 哼哈二將差不多,不是很常見,甚至略少於 神荼、鬱壘;在中、南部則出現比例很高,是僅次於 秦瓊(秦叔寶)和尉持恭(尉持敬德)數量排第二的 中門明間門神。
這兩位是 汐止 拱北殿二樓中門的門神。乍看像 哼哈二將,但位置左右顛倒,拱北殿是道教廟宇,所以我又猜測左邊為 趙元帥,但右手拿金鋼杵,左手握乾坤圈,不是 趙元帥所持兵器。右邊那位就更難推測是誰了,右手握的似乎是劍,左手拿定風珠......,乾坤圈、定風珠是 哼哈二將的法寶......。這組門神 網友H0留言,這也是哼哈二將,只是位置相反,這組造型特殊的 哼哈二將,多年來其身分始終是討論議題。2020年補充,與新門神呼應,當作為 呂祖的護法 五雷神、柳星君似乎也可,但這只是一個假設,還是要尊重原繪者說法。
主門神大致上都介紹了,接下來介紹其他門的門神吧
台灣傳統中、大型寺廟簡圖,圖中『1』、『2』稱三川殿,三川殿進出的門,也就是所謂的中門;前面介紹的門神都是中門明間 『1』的部分,也就是中門的主門,一般都是武將門神。『2』是中門左右次間的兩個門,幾乎都是文門神,文門神種類繁多,有 文官、太監、宮娥、童子...,留在以後討論。先說 『3』的部分,『3』通常稱側廳,也有 東、西廳或 龍、虎廳的說法;左右各一扇門,因此需要四位門神守護,佛、道教都有四人團體的護法神祇,自然成為側門常見的門神。
最常見的是 四大天王,不論是佛教或道教寺廟都有,這是我從小最喜歡的門神。需注意的是 佛教經典中的四大天王敘述,排列方式以 東方持國天王為首,依次為 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排列方式與多數寺廟門神排列有所不同。台灣寺廟門神的四大天王,大多依手持四種不同法器,代表 風、調、雨、順排列,僅有少數佛寺門神排列依佛教順序。
風: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
調: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
雨: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胄,手持寶傘,左手握神鼠。
順: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紅色,穿甲冑,手中纏繞一龍。
上圖是拱北殿的四大天王,其中 『順』(最左邊一位),身上沒纏繞龍,改以右手持劍,左手纏龍,明顯與前一張不同;有些寺廟不纏龍改纏蛟,也有一手握一條紫金龍,一手抓一隻花狐貂的,這位是四大天王中變化最大的一位。至於四大天王的膚色,各寺廟變化相當大,有 白(膚色)、青、紅、綠、黑(棕色)...多種不同組合,由 畫師想像創作,非常有趣。
道教廟宇中常見的側門門神還有 四大元帥。在道教建醮祭典中會紮 馬、趙、溫、關四大元帥守護祭壇,門神的四大元帥,不可能是這四位,光是 關元帥就不可能。關羽在 明代封號已經是大帝了,台灣的寺廟是 清代才出現的,以 關羽當道教宮廟門神似乎不妥。所以通常將門神的 四大元帥改為 康、趙、殷(溫)、高,也有以 玄天上帝所率的三十六將中其他組合的情形,但很少見。民間 玄天上帝三十六將又有多個版本,除了 康、趙、殷(溫)、高四位外,其他的組合真是太難認了,除非熟知神話故事人物角色,不然只有問畫師本身才知道了。
這是 台北 大龍峒保安宮側門的四大元帥,最右邊老態龍鍾,腰繫配劍,手捧著小孩的是 高元帥。青面紅髮的是 溫元帥,手中兵器是骨朵,骨朵即俗稱的瓜錘,屬於重兵器。因為『溫』台語發音與『殷』近似,三十六將中又剛好 溫、殷二將都有,章回小說裡對 殷元帥的描述較多,青面三眼,兵器是狼牙棒,狼牙棒畫起來和骨朵很像,樣子是骨朵上多一些尖刺而已,兩位元帥著實不易區分。中間黑臉的 趙元帥,是四位門神中我唯一認得出來的,手中兵器是鐧(或鞭),趙元帥即大名鼎鼎的 趙公明,也是財神廟的主神,角色與四大天王中 多聞天王一樣,兼負財神,所以信徒特別多。最左邊白臉長相斯文,手中握鐗的則是 康元帥,神像和彩繪也常有以劍取代鐧的情形。
其他的側門武將門神,還有 四聖大元帥、四大鬼王、三十六將、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等等,除了 三十六將門神南部數量較多外,其他都很少見。這些 團體門神,通常只出現在特定主神的廟宇,請點名稱連結觀看圖片,側門的門神就暫時討論到此。
門神相關文章請點選:門神系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