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schynomene indica L. 合萌 [豆科/蝶形花亞科]
Aeschynomene diffusa Klein ex Willd.
別稱:田皂角、草合歡
特徵:一年生草本,植株高30~100cm,大型植株呈亞灌木狀,高度可逾100cm;小枝條細長,綠色,受日照處常帶紫色,平滑無毛至微毛。偶數羽狀複葉,小葉20~30對,有時達50對;托葉膜質,披針形,長1~1.5cm。小葉長1~1.5cm,長圓形,先端鈍,基部略歪斜,葉柄短或近無柄。
蝶形花,腋生,數枚呈總狀花序;小苞片卵狀披針形,宿存。萼片膜質,長約0.4cm,上唇2裂,下唇極短3裂。花冠淡黃色,具紫色縱向紋;旗瓣大,圓形,長0.7~0.9cm;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莢果具0.5~1.0cm果梗,線形,扁平,長2.5~5cm,腹面於節間略微收縮,成熟時易斷裂。種子腎形,長3.5mm。
分布:廣泛分布於 非洲、熱帶亞洲、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台灣以及 大洋洲諸島。台灣生長全島低海拔地區,為道路旁、平野、休耕田常見之 豆科植物。花期6~10月,以秋季較常見,果熟後全株枯萎。
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算是很常見的 豆科野草,照片拍很多,卻一直不敢確認是它。書本對 合萌(A. indica)的描述,多是全株平滑無毛,但我拍的植株有毛的不少,懷疑是 敏感合萌(A. americana),但莢果明顯不同。也有敘述本種初時植株被微毛,成長後變無毛,但我拍的有花有果,上頭還是有毛,依舊是不敢確認。最新出版的《臺灣豆科植物圖鑑》中描述『光滑至微毛』,總算解開我對本種的疑慮,它有毛的植株還不算少見,當然光滑的植株還是比較多些。
個人最為常遇到的 合萌(A. indica)是在休耕田,《臺灣豆科植物圖鑑》描述可作為優良覆蓋綠肥,也難怪休耕田長出的 合萌,農人不急著去清除它。桃園 觀音 新坡地區大片長期的休耕田,夏季時見怪手清除其上的雜木,9月中旬再次前往,長出好大一片 合萌(A. indica)和多種 水丁香(LUDWIGIA),等冬季有空時再去看看,看這些一年生野草枯萎後,會長些出什麼。
豆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豆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
臺灣豆科植物圖鑑 曾彥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