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 大稻埕 辜宅.jpg
榮星幼兒園

今年因服喪沒過年,僅初二兄弟姐妹到民生西路 波丽路聚餐,餐畢一起到延平北路、保安街口三角窗老宅看看,父親在這棟老宅出生,也是 家族從 淡水搬到 台北第一棟自己擁有的房子,隨後我帶著家人在延平北路、迪化街繞了一大圈。部落格「城鄉雜記」單元在2014年寫了「120.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一)」兩篇,後續就停擺,是該繼續寫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其他部份了。

大稻埕(二).jpg

2014年 台北年節假期連續陰雨,哪裡都沒去,假期留在市區,所以寫 大稻埕;今年9天連假7天半下雨,一樣僅留在市區,只好回頭寫 台北的遊記。幾趟走下來 大稻埕街景除幾處翻新大樓外,變化不大,本篇照片為歷年來拍攝圖檔,掃除陰霾天氣,儘量選有陽光版。這篇就從「ㄇㄛ ㄌㄟ ㄌㄡ」開始,由民生西路走延平北路,經歸綏街、保安街轉涼州街,由迪化街回走民生西路,完成 大稻埕 朝陽街(民生西路)以北的部分,整體簡單敘述,特殊建築日後再另篇介紹。

台北 大稻埕 新芳春行.jpg
新芳春行:台北市大同區民生西路309號

ボレロ西餐[圖1]成立於 昭和9年(1934年),是 台北現存最早的西餐廳,從小的印象,父親兄弟姐妹常在這裡聚餐。忘了在誰家看過的照片,是 大伯50幾歲時的生日聚餐,他正吹著蠟燭,我在一旁觀看。記憶中有一回本館客滿,廖老闆安排我們家到新館,從此都留在新館。餐廳目前傳到第三代經營,兩兄弟分家,菜色也不大一樣,本館招牌是「ㄇㄛ ㄌㄟ ㄌㄡ」,新館是「波丽路」,子女從小習慣新館的口味,至今久久地會來一趟。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三).jpg

波麗路餐廳新館二樓窗戶看出去是 杏花閣的山牆[圖3],這座三開間大街屋[圖2]原本是 文裕茶行,是民生西路在延平北路、重慶北路這一段上的兩座華麗街屋之一。文裕茶行在1964年變身成 杏花閣大酒家,與 黑美人、五月花並列為 大稻埕三大酒家,不敵時代變遷,於2015年歇業。另一座三開間豪宅是 新芳春茶行[首圖],2005年公告為歷史建築,2009年改列古蹟,隨後歷經四年古蹟修復,成為 大稻埕知名展演廳,民眾可入內參觀。

新芳春茶行興建於 昭和9年(1934年),與同時期的 文裕茶行一樣,建築物頂上設置華麗的山牆(山頭)[圖4],這應該是 台灣擁有華麗山牆建築物的尾聲。隔年 昭和10年(1935年)4月21日發生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死傷超過15,000人,當局檢討後,厚重山牆墜落是人員傷亡重要因素。於是從官方建築開始,簡化山牆裝飾,也可以說,關刀山大地震是 台灣所謂 大正式、昭和式建築的轉捩點。之後興建的街屋,不再出現所謂 巴洛克建築的華麗山牆,被折衷主義或現代主義取代。

台北 大稻埕 延平北路、保安街口.jpg
延平北路、保安街口

由民生西路右(北)轉延平北路,近代樓房間依舊夾雜著舊時期街屋[圖5],這些建物裝飾通常較簡單,但不容易從外觀去判斷其建築年代。當中有修建時拆除山牆的 大正年代百年老宅,也有 昭和時期、光復初期興建的老宅,持續在蛻變當中。先走到歸綏街內的 大稻埕公園,公園地下是我到附近最常使用的停車地點。由停車場上來會見到 李臨秋先生銅像[圖6],台灣民謠 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的作詞者,總覺得這尊雕像頭部比例太大,還是視覺關係?

走到保安街口,這座土黃色轉角大宅[上圖]就是 父親的出生地點,父親兄弟姊妹中,從 三姑媽到 父親五位是在這座 太平町的宅邸出生的,所以推估建築物完成於 大正11年(1922年)以前。以前隨 老爸到附近,他還指錯別間房子,這不能怪他,父親兩歲時就搬到 下奎府町新宅,對這裡當然沒印象。父親只堅持我們老家在轉角第二間,這棟大宅在延平北路和保安街共有七個店面,日治時期很長時間是 日星商社,日星商社是 祖父和老東家 林本源合資的公司,所以我查不出是整棟都是我們的老家,或是僅部分是住家。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三)(1).jpg

保安街上隔一棟的鄰宅是 順天外科醫院[圖7],知名度比老家高多了,人家維護得很好,不像老家總是被廣告布幕遮擋。文化部網頁寫建築完成於 大正10年(1921年),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中央兩支 類科斯林柱將立面分割為三部分開大型方窗,二、三間有方形釋板。台北的老街區類似的街屋不少,有日治時期留下的,也有 光復期興建的,不大容易分辨,若仔細看會發現後期是以模板塑形,再嵌上立面的裝飾圖案,重慶北路、寧夏路上有好多棟。

回到延平北路續往北走,很快便看到這棟小巧的建築[圖8],門牌號碼是延平北路2段199號,這棟外牆漆成白色,原本是何種顏色我沒印象,翻自己的檔案照片也沒拍過它。再往前 大稻埕媽祖 慈聖宮、大稻埕長老教會,以及 台北市製茶公會、仁安醫院、左(西)轉後涼州街上的老宅,這些在「120.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一)」中已提過,這邊不再重複。其中 媽祖廟牌樓對面的 台北市製茶公會,這棟三層樓仿巴洛克式街屋已重新整修,或許是安全問題,頂上的精緻山牆拿掉,但至少門面煥然一新了。

台北 大稻埕 消防隊.jpg
大稻埕 消防隊

來到涼州街、迪化街十字路口,西北角是RC樓房,東北角這座米黃色連棟三角窗老街屋[圖9]很經典,門牌號碼是涼州街51~55號,整修很長一段時間才完工。這棟角間設有類似陽台的裝飾,看起來也有門可通行,這種“陽台”裝飾功能大於實質,欄杆高度僅及膝,類似的我參訪過,非常沒有安全感。西南角是 日治時期 永樂町的警察官吏派出所[上圖],功能多有調整,都與景物系統相關,目前後備軍人單位兼民防的消防隊,查到的資料落成於 昭和8年(1933年)。這張照片是10前拍的,顏色有些怪,整修後顏色更怪,所以選這張。

東南角是一整排的雙層街屋[圖10],這整排老建物與[圖9]一樣經過長時間修復才完成,所以我在「122.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二)」時沒寫它們。這整排 仿維多利亞風格街屋好像是RC建築重新仿古的,還是本來就是RC建築,僅重新整修立面,我真的沒印象。無論如何,人家可是有心維護整體街景,施工也頗為細膩,是值得肯定的。轉角這間是迪化街247號,挑高的巴洛克式山牆非常醒目;照片中沒有招牌,現在嵌上「滋養豆餡鋪」,是一家有70年歷史的老舖。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三)(1).jpg

涼州街以南到歸綏街這段迪化街在舊時代稱「中北街」,大稻埕街道的發展從「中街」開始,先銜接「南街」以與港滬通行,昔日 中街北側設有防禦性的隘門,中北街這段算是隘門以外地區。在 大稻埕蓬勃發展下,中北街也快速發展,且往北擴展至 大橋頭,甚至延伸到 大橋頭以北。當商業中心東移延平北路、中山北路後,涼州街以北快速沒落,甚至中北街這段也漸轉為倉庫或荒廢。近年隨著各地老街重新受到重視,迪化街成為 台北老街的代表,民國85年(1996年)「年貨大街」開辦後,迪化街風華再現,中街、南街人潮洶湧,中北街跟著快速翻轉,大量房舍整建[圖11],商店重新林立。

個人以迪化街1段209、224巷將中北街分為前段、後段,從涼州街走進來自然是後段,不管前段、後段,單層、雙層的 清代 閩南式街屋都不少,以前一直以為迪化街最早的街市是這裡,所以留下許多 清代街屋,後來才知這裡較 中街晚發展,店鋪以米商、油行為主。後段雙號邊有整排連棟雙層街屋[圖12],牆面以灰白色系為主的洋樓,從這邊開始人潮多起來了,有進入“迪化街”核心的感覺。其中一棟招牌嵌上「陳悅記」就是 同安樂,部落格「城鄉雜記---182.台北 大稻埕 同安樂」曾單獨介紹過,其二樓不定期舉辦展覽。

台北 迪化街200號 天山行.jpg
迪化街1段198號側面的穿瓦衫,以及其隔壁的仿清代街屋的 天山行等

後段接近209巷前單號邊五連棟雙層街屋[圖13],這似乎是中北街上老宅轉型經營的先驅,有「台灣料理研習所」、「豐味果品」、「大盜陳」、「山海之間」、...等等具吸引力的商店。這五連棟灰色系洋樓式街屋建築,裝飾簡單、高雅古樸,它是角間,在224巷內另有三個店面。224巷另一邊是「廣和堂藥鋪」[圖14]位於巷弄轉角,為RC建築,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老房子維修後成為「迪化二〇七博物館」,這棟老宅興建時間是 民國51年(1962年),這棟樓房乍看是一般50、60年代建築,細看後會發現地板、牆壁的磨石子有許多巧思,滿細膩的樓房。

續往南行出現連續幾棟單層的 清代街屋[上圖],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天山行」招牌邊的穿瓦衫,這是改建後刻意裝飾上去的;穿瓦衫通常用在夯土牆、土埆牆、編竹夾泥牆等不耐雨淋的材質外側,防水用。這一棟房子門牌號碼是迪化街1段198號,立面是紅磚建築,非承重牆可能為其他材質,否則也不必鋪設穿瓦衫。左側的 鹽館及右側的 天山行、津美妙、高盛都是 清代格式的單層街屋,連續幾棟房子磚柱上方聯接屋簷處,都採“倒樓梯”狀 火庫起工法,是傳統建築常見手法,這在迪化街還不難見到,即便這些房子都建於 日治時期,傳統工法傳承依舊。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三).jpg

中北街前段以雙層或三層街屋[圖15]居多,多為洋樓式建築,建物頂上僅女兒牆或簡單裝飾的山牆。國中時有一位同學住這邊,哪一棟我忘記了。同學姓 陳,父親是醫生,一回放學邀我到他家,從前面的店面小門進入第二進,通過一段露天的天井,他房間在第三進二樓,第三進已經達安西街。安西街上也有一些店面,有些與迪化街上是區隔的,是不同的建築,也有些是相連的。迪化街的房子從外表看不出大小,有深有淺,有的第一進店面寬,在第二進擴大成二開間或三開間;由安西街反倒可窺探格局,可以看出二進或三進格局,整建後部分當作停車場使用。

在雙層或三層街中夾雜著單層的傳統閩南式街屋,[圖16]是鄰近歸綏街的兩棟。原本以為單層街屋是 清代留下未改建的,兩層樓或三層樓是 日治時期才改建的,稍了解後發現不是。整個 大稻埕登錄為古蹟或歷史建築的房舍有80座之多,許多可以查到興建年代,部分單層街屋興建年代在 大正或 昭和時代,年代反倒比洋樓晚。不管啦,反正走一趟迪化街,清代、明治、大正、昭和和 民國時期的建築一次看個夠,就各領風騷吧。

台北 大稻埕 辜宅(1).jpg
大稻埕 辜宅(榮星幼兒園):台北市大同區歸綏街303巷9號

台北老街區 大稻埕(三)介紹到此,續往南的迪化街是 中街、南街的部分,是精華中的精華,全 台灣的老街除 台北城內外無出其左右,後續請連結 中街南街兩篇介紹。中北街段還有一棟經典建築,不在迪化街上,它更靠近港滬,門牌號碼是歸綏街的巷子,就是 大稻埕的 辜宅[首圖][上圖]。這座豪宅建於1920年前後,是一座仿文藝復興式的華洋混合式宅邸,初建時一樓為 鹽館,二樓居家,於 民國87年(1998年)公告為古蹟。

大稻埕目錄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其他古蹟請點選:古蹟地圖

參考資料:文化部 文化資產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