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busa vulgaris Schard ‵Wamin′ 短節泰山竹 [禾本科]
Bambusa vulgaris Schard cv. wamin (Brandis) McClure
Bambusa vulgaris Schard form. waminii (McClure) Wen
別稱:葫蘆龍頭竹、大肚竹、大佛肚竹
特徵:泰山竹(B. vulgaris)的變異品種,稈枝節間縮短,尤其稈下不明顯,節間長僅10~15cm,部分個體甚至短,呈壓扁狀。竹叢間常見到正常稈,但正常稈高度、稈徑通常沒 泰山竹(B. vulgaris)那般高大、粗壯。
竹籜革質,早落,表面密布暗棕色細刺毛,邊緣無毛,兩邊近對稱;籜耳極顯著,狀似耳朵,邊緣有毛;籜舌狹細,高0.1~0.3cm。籜葉卵狀三角形,先端尖,具深色斑或無,內面有刺毛,尤其基部刺毛濃密;基部狹,與竹籜上緣連接處平截。
葉一簇5~11枚,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度通常稍小於 泰山竹(B. vulgaris)。與 泰山竹(B. vulgaris)最大差別在於葉為平脈,不呈格子狀。
分布:最早於何時、何地發生變異已不可考。根據 中國植物誌描述,1906年出版的《Indian Trees》內有出現,敘述在 緬甸 禪邦北部的花園中有栽植。本種廣泛栽培於 華南各地,浙江、福建、廣東、香港、台灣都常見。
短節泰山竹(B. vulgaris ‵Wamin′)在 廣東、香港稱 大佛肚竹,以與 小佛肚竹(葫蘆竹;B. ventricosa)區別,前者是竹稈節間長壓縮或嚴重壓縮的 泰山竹(B. vulgaris),後者則是畸形稈與正常稈並存的另一種竹子。一為大型竹類節間壓縮,稈徑粗大,另一為中小型竹類,外觀差異明顯,很容易區別。
短節泰山竹(B. vulgaris ‵Wamin′)在淺山地帶的莊稼中較易見到,常見程度低於 金絲竹(B. vulgaris var. striata)許多。根據《台灣竹圖鑑》的描述,短節泰山竹是1968年由 香港引進,引入 台灣的時間無法與 日治甚至 清代即栽植的 金絲竹相比,也難怪普及程度相差一大截。
竹子簡易分辨請連結:遇見竹子
禾本科相關種類請點選:禾本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竹圖鑑 呂錦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