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busa vulgaris Schard. ex Wendl. var. striata (Lodd.) Gamble 金絲竹 [禾本科]
Bambusa vulgaris Schrader ex Wendland cv. Vittata
Leleba vulgaris (Schrad. ex Wendl.) Nakai var. striata (Lodd.) Nakai
別稱:黃金間碧竹、大琴絲竹、掛綠竹
特徵:泰山竹(B. vulgaris)出藝變種,大型叢生型竹類,稈高10~15m,稈徑5~10cm。幼稈黃綠色,具寬窄不一的綠色縱條紋;老稈黃色漸轉橙黃色,具粗細不一的深綠色縱條紋。節略隆起,節間長20~40cm,稈基部之節上環生氣根。枝條多數,叢生,長可達40cm以上。
竹籜革質,早落,表面密布暗棕色細刺毛,邊緣無毛,兩邊近對稱;籜耳極顯著,狀似耳朵,邊緣有毛;籜舌狹細,高0.1~0.3cm。籜葉卵狀三角形,先端尖,具深色斑或無,內面有刺毛,尤其基部刺毛濃密;基部狹,與竹籜上緣連接處平截。
葉一簇5~11枚,橢圓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0~30cm,寬1.8~3.0cm;先端尖,基部鈍或近圓形;側脈6~9,細脈7~9,格子狀;葉柄短,扁平,長0.2~0.4cm。葉耳極顯著,寬鐮刀形;葉舌截狀,全緣;葉鞘初時疏被黃棕色硬短毛,之後變無。
小穗4~12聚生於枝節,長2.0~3.5cm,徑約0.5cm,每小穗含5~10朵小花。護穎1~2,卵形,先端尖,有毛;外稃類似護潁,稍大,內稃略短於外稃,微毛;雌蕊有毛,花柱細長,雄蕊6,花絲長1.0~1.5cm,花藥長0.6cm。
分布:為 泰山竹(B. vulgaris)出藝變種,是否具變種身分,抑或是只為品種,仍有討論空間。本種變異時間不可考,廣泛栽植於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為知名園藝竹子。台灣何時引入亦不可考,全台各地皆有栽植,庭園、公園、風景區都有機會遇到,幾處 佛教名山如 觀音山、獅頭山、大崗山、...等等山區可見到野生化竹叢。
漢傳佛教中有一句:『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在傳統民間信仰中深植人心,浙江 普陀山為 觀音道場,造就原因來自「觀音不肯去,紫竹林中留」的故事。觀音菩薩與竹子有不由分說的因緣,佛寺廣泛栽植竹子是常態,竹子中 泰山竹(B. vulgaris)出藝變種 金絲竹(B. vulgaris var. striata)成為 佛寺常出現的竹種。
金絲竹(B. vulgaris var. striata)不僅在寺院中常出現,日治後期的 日式房舍庭園中也廣泛出現,或許是流行,台灣各城鎮的日式住宅群總見得到 金絲竹(B. vulgaris var. striata)。以前 外婆在 新竹南大路的家也有一叢 金絲竹,小時候與 哥哥在竹叢把玩,兩人被竹籜上的短刺毛扎得痛不欲生,至今看竹子對竹籜上的刺毛依舊有戒心。
隨著 日式宿舍大量改建,金絲竹(B. vulgaris var. striata)在各地城鎮也大量消失,但仍有改建時刻意留下竹叢,讓走在街區巷弄中,偶可見到大樓邊的挺拔 金絲竹叢。金絲竹(B. vulgaris var. striata)是各種出藝竹類中最常見的一種,郊區或山麓的寺廟偶可見到本種,橙黃色高大、挺拔的竹稈,非常醒目。切記,竹籜上布滿刺毛,籜葉內面也有,別去碰這些刺毛,扎到手背很難受的。
竹子簡易分辨請連結:遇見竹子
禾本科相關種類請點選:禾本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竹圖鑑 呂錦明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