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chrus echinatus L. 蒺藜草 [禾本科]
Cenchrus calyculatus Cavan.
別稱:刺穀草、惡草
特徵:一年生草本,稈高可達50cm,稈稍扁,基部膝曲生根或橫臥延伸;下部節短,節處生根,具分枝。葉鞘鬆弛,壓扁狀,具脊;葉舌短,具一圈短毛。葉片線形或狹披針形,長6~20cm,寬0.3~0.8cm。單一總狀花序,主軸具稜,粗糙,長4~8cm;小穗為刺殼物所包,呈扁圓球形,徑約0.4~0.7cm;刺殼物具尖銳剛毛,具3~6枚小穗,成熟時一起掉落。
小穗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含2小花;穎薄,膜質;上穎三角狀披針形,先端尖,長約小穗1/2,具1脈;下穎較長,略短於小穗,具5脈。不孕小花稃與小穗等長,具5脈;內稃披針形,披针形,約外稃2/3長。可孕小花外稃具5脈,包捲內稃,先端尖,成熟時變硬;花藥長約1mm,花柱長約3mm。穎果橢圓狀扁球形,長2~3mm。
分布:原生地可能為 巴基斯坦、印度、緬甸、中國、海南島、日本,一般認為在百年前即歸化 台灣。台灣全島低至中海拔地區可見,出現在路旁、荒地及空曠地,在海岸礫石地、沙地以及河床沙礫地是普遍雜草。花果期主要在夏、秋季。
第一次嘗試寫 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的花部構造,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的花序是由“小穗”聚合而成,小穗外部有“穎”包住,內有“小花”數枚;穎分為下部的“外穎”和上部的“內穎”。被包住的小花分“不孕小花”和“可孕小花”,每一小花由“稃”所包,稃一樣分“外稃”和“內稃”。小花各部名稱就與一般的花朵無異,就是子房、花柱、雌蕊和雄蕊、花絲、花藥。
個人認為 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很難,就是難在它“小穗”通常就是一丁點,判斷“小穗”的排列已經夠費神,有時還要以“穎”與“小穗”的長度比較才能分辨。更別需要以“小穗”內部構造來辨別的情況了,那已進入到“專業”領域,通常對肉眼也是考驗。總之,能摸出來能辨別種類的才會在部落格寫出來,需要以“小穗”內部構造區分的,一般相機大概也拍不清楚,這些就看情況再說了。
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有“惡草”之稱,這真的是非常兇惡的雜草,被扎到可不像被 濱刺草(Spinifex littoreus)砸到一樣很痛快,這種是只有“痛”沒有“快”,會讓人發出慘叫聲的痛。西部各河川有著寬廣的河床,走在卵石或沙礫河床,就要注意 蒺藜草(Cenchrus echinatus),被扎到非常地痛;只是扎到還不打緊,將它拔掉就好,最可怕是不知道它黏在褲子上,當坐下來時扎在大腿上,那可是會痛到連眼淚都飆出來。
禾本科相關種類請點選:禾本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伍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三卷 陳志輝、鐘詩文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