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cus superba (Miq.) Miq. var. japonica Miq. 雀榕 [桑科]
Ficus superba (Miq.) Miq.
別稱:鳥榕、筆管榕、大葉榕、山榕、紅肉榕、赤榕、鳥屎榕
特徵:雌雄同株,具纏繞性落葉性大喬木,樹高可達25m;一年落葉數次;樹幹灰色、灰褐色到紅褐色,小枝灰褐色或淡褐色,有時有氣根。葉互生或簇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10~15cm,寬4~6cm;先端短尖,基部鈍或圆形;全緣,邊緣微波浪狀;兩面光滑,側脈7~9對,葉柄細長,長約3~7cm以上,近無毛。托葉模質,披針形,長約2cm;微被毛,早落,具環莖葉痕。
隱花果(榕果)單生、成對或簇生於枝條或葉腋,總梗長3~4mm;榕果數量極多,多生於二年以上枝條或樹幹。隱花果初時綠色,具黑色和白色斑點;成熟時粉紅色,果上密生白色斑點;再熟則轉為紫黑色,斑點呈褐色或不明顯。隱花果徑1.0~1.5cm,基生苞片早落,幾乎不存在。隱花果看似果實,其實是花軸膨大成花托,將花包藏於內,稱為「隱頭花序」,雌花、雄花、蟲癭花生於花托內壁,花序頂端有微孔,特定 榕小蜂會鑽入授粉。
分布: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中國、香港、日本、琉球和 台灣。台灣分布於全島之平地至低海拔山區,數量多;常見程度個人感覺,在 榕屬(FICUS)中僅次於 正榕(Ficus microcarpa var. microcarpa)。生長速度較 正榕快,全台各地可見巨大的 雀榕老樹。花、果與落葉期相似,一年當中發生數次,同地區花果期依個體有所差異。
台灣原生的 桑科(MORACEAE) 榕屬(FICUS)植物,種類多達30種(含變種)以上,並不好區分;個人的方法是將藤蔓型和喬木型分兩類,再依果柄短、無和果柄長、明顯來區隔。榕屬(FICUS)有個讓初學者頭痛的問題,撇開變種問題,依舊有外觀相似的種類;而且似乎是兩兩成對,例如 榕樹(F. microcarpa)和 白榕(F. benjamina)、菲律賓榕(F. ampelas)和 澀葉榕(F. irisana)、九重吹(F. nervosa)和 白肉榕(F. virgata)、...等等,一組一組須仔細觀察才分得出來。
雀榕(F. superba var. japonica)和 大葉雀榕(F. caulocarpa)也是其中的一組,一般而言前者樹幹呈褐色,後者則為灰白色。葉子前者側脈通常7~9對,先端突尖;後者側脈通常9~15對,先端尖至尾狀,但以上方式常遇上模稜兩可的情形。榕果是分辨兩種最簡易之處,就熟果而言,雀榕果大、粉紅色,果柄與果連接處無苞片(早落);大葉雀榕果小、綠白色,具基生苞片,兩種癮花果出現時間差異不大,運氣好同區域一起見到兩種的癮花果。
雀榕(F. superba var. japonica)全台低海拔地區皆常見,在 榕屬(FICUS)中,其常見程度僅次於 正榕(F. microcarpa var. microcarpa),是一樣能生長在市區、城鎮裡,從牆縫、水泥裂縫長成樹木,就出現在居家環境周遭的樹種。雀榕(F. superba var. japonica)因為榕果數量龐大,盛產時引來大量鳥類而得名,居民通常稱「鳥榕」。台語 鳥榕讀音Tsiáu-tshîng(教育部),“榕”字的音我以前拼音為“jing”,音同 松樹的“松(jing)”。
高雄的 鳥松,舊稱「蔦松腳」,意思是“雀榕樹下”,公所簡介描述此地因一株碩大的 鳥榕而得名。台灣與植物相關的地名不少,有些是因植物本身命名,有些是日治時期取其諧音,光復後沿用;縣市級有 桃園、新竹、花蓮,鄉鎮市區級有一、二十處,村里級則非常多。但單指特定樹種的地名相對較少,鄉鎮市區級行政單位,鳥松是個例子,另有 楊梅、芎林、莿桐、佳冬(茄苳)等幾個鄉鎮;村里級就比較多,如地名前有 竿蓁、槺榔、拔子、柯子、淋漓、圭柔、楓仔、...都是指特定植物。
桑科相關種類請點選:桑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貳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 第四卷 鐘詩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