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石胡荽 苗栗 銅鑼(2).jpg
苗栗 銅鑼

Centipeda minima (L.) A. Br. & Asch. 石胡荽  [菊科]

Myriogyne minuta (G. Forst.) Less.

別稱:吐金草、吐金菊、珠仔草、鵝不食草

石胡荽 苗栗 銅鑼.jpg
苗栗 銅鑼

特徵:一年生平臥草本,莖多分枝,無毛或被蛛絲狀毛。葉互生,長匙形,長0.7~2cm;葉緣不規則疏齒裂,先端圓,下表面具蛛絲狀毛。總苞半球形,苞片兩層,橢圓狀披針形,外層較大;頭花扁球形,徑約2~4mm,小花全為管(管)狀花;中央兩性花,數量少,淡紫色;外環雌花,數量較多,黃綠色。瘦果柱形,4稜,稜上具毛;冠毛鱗狀。

分布:廣泛分布於熱帶、亞熱帶、溫帶 亞洲及 大洋洲。包括 俄羅斯、中國、韓國、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日本、琉球、台灣、菲律賓、印尼、新幾內亞、澳大利亞,紐西蘭、斐濟、薩摩亞及 大洋洲諸島。台灣分布從海邊到低海拔山區水田、菜園、路旁潮濕地,秋、冬季出現在 中、南部休耕水田中,北部亦有,數量較少。

石胡荽 苗栗 銅鑼(1).jpg
苗栗 銅鑼

石胡荽又稱 鵝不食草,民間稱 鵝不食草的植物有幾種,如 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無心菜(Arenaria serpyllifolia)、茜草科(RUBIACEAE) 小牙草(Dentella repens)及 菊科(ASTERACEAE(COMPOSITAE)) 石胡荽(Centipeda minima)及 鵝不食草(Epaltes australis) 等等。共同特徵是植株平貼地上,分枝多,蔓延生長,據說 鵝類不會啄食它們;至於外觀,鵝不食草們大小、長相各自不同,不致於混淆。

石胡荽與 鵝不食草.jpg

菊科的兩種 鵝不食草外觀近似,但大小相差懸殊,實體不會搞錯;不過照片難判斷尺寸易混淆,常有張冠李戴的情形。兩種外型雖像,兩個屬並非近緣屬,總苞差異頗大,分類上相距甚遠;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將本種中文名稱 石胡荽,植物體較大,稀少的則直接以 鵝不食草稱之。另外本種亦稱 吐金草或 吐金菊,什麼典故我不清楚;市區中常見 假吐金菊(Soliva anthemifolia),長得實在也不是很像 吐金菊,但被委屈地冠個“假”字,整個屬被稱為 假吐金菊屬(SOLUVA)。

菊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菊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肆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