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 細道邦山大斷崖.jpg
珠湖望 細道邦大斷崖,落差達有200m,看起來駭人

時間:2013年3月9日

馬那邦山又名 馬拉邦山,譯音來自是 泰雅語『Manapan』,意思是“山容壯麗”;據地方人士考證,清代、日治時期,漢字皆使用“馬那邦”,因此呼籲統一使用 馬那邦山。「馬拉邦楓紅」勝景全台著名,秋冬之際,這裡是熱門旅遊風景區。此地不僅自然景觀優美,同時也是抗日「古戰場」之一,山區有著昔日軍事殘跡;光緒21年(明治28年;1895年) 日軍侵台,苗栗地區 義勇軍結合 原住民,在 馬那邦山一帶與 日軍作殊死戰;另一次成為戰場是 明治35年(1902年)「南庄事件」後,日方一連串「理蕃繳械」措施,爆發與 原住民衝突;這一次戰事,泰雅族失去了整條稜線以西的大片土地。

馬那邦山.jpg
地圖掃瞄自臺灣地區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經建版』 一版「大湖」、「虎山」、「東勢」、「烏石坑」,地圖中每一方格邊線代表實際距離1公里。地圖中紫色方塊範圍,請參考下面一張地圖。

還記得第一次來此,女兒、大兒子還在讀小學,小兒子讀幼稚園,那一次我們在第一(第二?)停車場搭接駁車到 天然湖;印象中這條 產業道路路幅非常窄,僅僅一車寬度,行人得離開路面車子才能順利通行。登山途中遇到登頂超過千次的 劉運財老師,一路上教唱「馬拉邦之歌」;數日後孩子放學回來,手裡都拿著 劉老師寄來的登頂證明,並附上幾片 馬那邦紅楓葉。那是 老師第787次登頂,我們的第一次 馬那邦山之行。這回行前在家裡整理行囊,大兒子知道我的目標是 馬那邦山,隨口就唱出「馬拉邦之歌」,可見那一次的登山成了孩子們一輩子的記憶。

大湖 馬那邦山2.jpg
地圖掃瞄自臺灣地區兩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經建版』 一版「虎山」、「烏石坑」,地圖中每一方格邊線代表實際距離1公里。從等高線可見 細道邦到 馬那邦這條南北走向的稜線,東面陡峭、多斷崖。

傳統登 馬那邦山的路線,由 台3線公路在 南湖轉 苗55道路,到 淋漓坪後走 苗55-1道路到底,可選擇「天然湖線」或「上湖線」上山,也可此上彼下“O”形一圈,也有人稱為「東興線」。另有一條稱「珠湖線」的路線,由 大湖街區循往「雪見遊憩區」的 苗61道路,過 中興橋後進入 細道邦(中興)社區前右轉「珠湖道路」到底,由此上稜線;這條路線又稱「中興線」,是由 泰安鄉境登 馬那邦山。另外還有從 大克山、司令山方向上登,屬於專業級路線,不是我這種遊山玩水型層級嚐試的行程。

大湖 馬那邦山3.jpg
珠湖斷崖俯瞰,紅色屋頂為我們停車處

約了 老同學及兩位女同事一同爬 馬那邦山,選擇「珠湖線」,原因是路程較短,而且走稜線也較精彩。由國道1號下 苗栗轉 72號快速道路出 汶水,走 台3線公路到 大湖,再走 苗61道路,過「中興橋」後馬上右轉 珠湖產業道路。產業道路初為柏油路面,後段是水泥路,路寬還好,會車不困難。近4公里後抵達停車場[圖1],土地為私人產權,停車費50元;問清楚登山路線、時間,居民回答單程約2.5hr。一開始走上坡水泥路,遇叉路選擇右邊鋪紅磚的山徑,一路陡上達 馬那邦山─細道邦山連稜。

大湖 馬那邦山4.jpg

上到稜線後可見到登山指標[圖2],此後山徑寬大,走主路線不會有迷失之虞。對我來說,這是第四次來 馬那邦山,第二次走 珠湖線,多少還有些記憶;沿著稜線,經過「珠湖斷崖」路段,過往 上湖分叉道,進入原生林中。很快地來到「古戰場紀念碑」[圖3],這座紀念碑修建於 民國73年(1984年),原址可能是原「弔忠魂」碑位置;四周有高聳的 台灣紅榨槭和 櫸樹,林相優美,在此找蟲、找花,停留一段時間。續前行不久就到了昔日 日軍屯兵處,有多道殘存牆基,這在許多發生過戰役的山區都看得到。之後是一段較長的路程,一路緩緩上坡,來到「石門」[圖4],看到這塊巨石,就知道距離山頂不遠了。

大湖 馬那邦山5.jpg
馬拉邦山古戰場紀念碑

一段稜線路後,接上「天然湖線」上來的 木棧道[圖5],走這條路線的遊客好多,是傳統登 馬那邦山的主線。枕木步道一段陡上後,到達山頂下方的平坦空地,此處立了「徐慶榮紀念碑」。徐氏是一位 馬拉松長跑者及 登山家,同時也參加救難隊;民國72年(1983年)到 印度登高山遇難,隔年立此碑紀念。這裡種了整排 南洋杉,與周遭林木頗不協調,不過山頂[圖6]上無遮陽之處,夏日時這排大樹提供了避陽場所,隊伍多在此午餐、休息。馬那邦山海拔1406m,頂上有一顆一等三角點[圖7],以及「馬那邦山戰諸地」碑[圖8],近年加上一塊木製「馬那邦山 1406」山頂碑。

大湖 馬那邦山6.jpg

原本山頂視野遼闊,可眺望 大霸─雪山「聖稜線」,可惜今日天空灰濛濛的,除東南向偶透出陽光,可勉強看得到下方的 大安溪谷 雪山坑外,其他什麼也看不到。在山頂消磨了近半個小時才下山,一樣是沿途找昆蟲、找野花走走停停,兩個多小時後下到「珠湖停車場」,算一下時間,來回共花了近5個小時。回程先暫停「茄苳樹」,拍老樹,再到 大湖街區吃小火鍋,離開時暫停 台3線公路旁買 草莓,之後直接開車回 台北。

動、植物篇

大湖 馬那邦山7.jpg

[圖a]阿里山鬼督郵(菊科):中海拔常見的 菊科植物,喜歡出現在林木濃蔭的森林內,光線不足加上花(總)梗細長,不意拍攝清晰照片。據說 鬼督郵原本稱為 鬼獨搖,口耳相傳下變了名稱;不管傳言真實性,至少確定它很會搖。
[圖b]蔓黃婉(菊科):黃菀是一群很漂亮的 菊科野花,開花時讓人驚豔。本種名字有個“蔓”,知其為攀緣性;蔓黃菀有個變種稱 裂葉蔓黃菀,遇到這一棵葉子愛裂不裂,基部偏偏又裂,很難認定哩。
[圖c]川上氏菫菜(菫菜科):川上氏菫菜為 台灣菫菜變種,兩者差異僅在葉子的形狀。本變種葉三角狀心形,先端尖。野外時有中間型,個人習慣通通當成 台灣菫菜,只有圖中這種很標準的“三角狀心形”才視為 川上氏菫菜。
[圖d]通條木(胜節花科):頗特殊的植物,分類上自成一個目,且只有一科一屬;分布於 喜馬拉雅到 日本之間,全世界只有10種左右,台灣僅此一種。本種分類上算稀罕,但在山區還算容易遇到,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原始林內都有機會見到,多是零星出現。

大湖 馬那邦山8.jpg

[圖e]台灣紅榨槭(槭(楓)樹科):馬拉邦山的楓紅要角之一,搭配 青楓、楓香、櫸樹的紅、黃葉,構成美麗的秋色。近年賞楓需求,廣植大量的 青楓來增強“楓紅”,種的地點和品種可要好好斟酌一番。
[圖f]崖薑蕨(水龍骨科):中大型著生 蕨類,葉片不具葉柄,基部緊緊包覆根莖,形成鳥巢狀。本種乍看之下像是大型的 斛蕨,但看起來不若 斛蕨清爽;葉子緊密排列,又緊緊包覆基部,像是包著 尿布一般。
[圖g]台灣唇瓢蟲(瓢蟲科):本種 瓢蟲屬於 盔唇瓢蟲亞科(CHILOCORINAE),與一般常見 瓢蟲最大的差別,在於其唇基較大。台灣唇瓢蟲算是常見的本亞科種類,說常見倒也非隨處可見,畢竟數量還是少於其他常見 瓢蟲。
[圖h]長毛蟪蛄(蟬科):台灣除 寒蟬屬(MEIMUNA)幾種以外,唯一冬季出現的蟬,鳴聲低沉,而且通常只出現在森林裡,所以不易發現。本種外觀與 蟪蛄、小蟪蛄相似,以成蟲出現季節在冬季,可判斷是本種;複眼草綠色,以及翅膀白色雲狀斑較大,為其特徵。

大湖 馬那邦山9.jpg

其他登山紀錄請連結:登山-三角點目錄

參考資料:台灣山林悠遊網 馬拉邦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