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年3月27日
一直以為部落格中已介紹過 中正山,而且我肯定寫過它,卻始終找不到那篇文章;仔細回想後確實寫過,該篇投稿到 昆蟲雜誌了,所以沒貼部落格。中正山原名 大竿林山,海拔646m,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及北市三角點;附近有 十八分聚落,又稱 十八分山;山麓有古剎 彌陀寺、法雨寺,也稱 彌陀山。
大竿林山顧名思義山多芒草,民國50~60年代,面 台北市山坡以樹木植成「中正」二個大字,歌頌當時的總統 蔣介石先生;由 台北市區北望 大屯山區,可清楚見到「中正」二字,從此「中正山」之名取代其他名稱。
傳統登山口由「郵政訓練所」沿「登山路」上登,登山路是一條石階、車道交錯的“路”,門牌由 郵訓所旁階梯一路往山上編號。學生時代都是由此起登,陡上一段後兩旁全是 蓬萊竹和 米篩竹(八芝蘭竹)的圍籬,之後一路蒙著頭上到頂;山頂建圍牆,有房舍、駐軍,圖根點似乎沒在圍牆內?忘了。
地圖是掃瞄自「台灣交通出版社」的「大台北山區登山路線圖 40-01 三芝、淡水、北投、大屯山區 健行登山路線圖」的一小部分,每一方格代表1公里。
這條傳統路徑是直上,走起來並不輕鬆;途中只有一段起伏稍緩,應該就在 法雨寺這段;地圖中「嶺頭登山口」我一直當它是「十八分登山口」,這是另一段陡上的開始。不過此處地形地貌改變太大,我已無法找出當年走過數次的確定路線。中正山另外由 竹子湖產業道路上有兩處登山口可到達,登山口處海拔皆高於 中正山頂,都需往上爬上一段再一路下到 中正山,頗怪異的登山方式。
今日 中正山海拔500多公尺處闢建一座大型停車場,由停車場旁「土地公廟」[圖1]旁上登只有0.5公里路程,海拔爬升約100公尺多到達山頂。中正山頂原軍營房舍改建成原木雙層觀景台[圖2]。面對觀景台左側「嶺頭(十八分)線」起步處,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在此[圖3];位置低矮常被野草覆蓋,可依旁邊「台北市保安林」界樁當標的。北市三角點[圖4]在觀景台(面對)正後方牆腳,草地被踩出路徑,尋找容易。
中正山的精彩部份在山頂以後,依指標往「第一、二登山口」方向走,緩緩上坡,行約100公尺,左有山徑。由此進入銜接沿 粗坑溪谷山腰南北向步道,可通回大停車場;是昔日此區的產業步道之一,如今已廢棄,倒木橫陳難以通行。這段路有數棵巨大栓皮櫟、柑橘園,曾經是我喜愛的山徑。
炭窯坑溪谷
續行往「第一、二登山口」平緩山腰路百公尺,有鐵門和紅色警告牌阻擋往「第二登山口」路線,這條路因風災土石流而封閉,一封近十年。因走「第一登山口」線需攀升到海拔800m再一路陡下 竹子湖產業道路,山友們不願繞道,照闖險路。「第二登山口」線是繞行 炭窯坑溪谷的山腰路,春季可見[上圖]山壁上粉紅色 西施花及 磚紅色金毛杜鵑兩種 杜鵑花盛開。
這路既然封閉,我守規矩走「第一登山口」線,由[上圖]山壁上方通過,可接近盛開的 杜鵑花。這才是 中正山真正的精華路線,尤其是往 大屯山南峰的山徑,少了人工石階多一份原始美麗。此路徑走在 粗坑溪谷上緣,粗坑溪是 大屯火山群南側少數保存原始林相的溪谷之一,谷地內仍存在許多 樟樹、楠木、楓香等大樹;來 中正山若時間允許,不妨選擇此線,才能感受 大屯火山群之美。
動、植物篇
[圖5]大屯細辛(Asarum taitonense):特有種,曾經被併入 大花細辛(A. macranthum)內,兩者間的辨識需解剖花朵才能分辨,這裡是依產地、海拔高度判斷,非絕對。大屯細辛葉子斑紋變異極大,照片為較少見的龜甲斑。
[圖6]金毛杜鵑(Rhododendron oldhamii):特有種,台灣野生杜鵑最常見種類之一,是大台北地區 大屯火山群以及 新店、石碇山區花季的主角。
[圖7]台北菫菜(Viola nagasawai var. nagasawai):北部山區特有的 菫菜,通常分布於中海拔山區;大屯火山群氣候因素植物北降明顯,於海拔700m左右即可見到大量 台北菫菜族群。
[圖8]蓬萊藍紋斑蛾(Clelea formosana):又稱 藍紋小斑蛾,蛾類我一竅不通,名字是從 昆蟲論壇問來的;閃著藍色金屬珍珠彩,拍它時被蟲察覺,並未飛只快速行走。
上圖為 西施花(Rhododendron latoucheae):通常杜鵑分兩大類,葉子革質者稱 躑躅類,花以鐘形為主,海拔分布通常較高;葉子紙質者為 杜鵑類,花多為漏斗狀,從平地到高海拔皆有。開著漏斗狀花朵的 西施花為 躑躅類杜鵑中較特殊者,且其低海拔山區即零星出現。
西施花在 台灣中海拔山區數量極多,大多長於中級山近頂處,有些山頭甚至生長成純林,是中海拔山區花季主角之一。北部低海拔山區也常見到她,大多生於峭壁或陡坡上,多零星分布;其中以 大屯火山群、內雙溪谷地、石碇山群最為常見。
其他登山紀錄請連結:登山-三角點目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