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 新港地區接近與 造橋、頭屋兩鄉鎮交界處,原為 道卡斯族(TAOKAS) 後壠五社之一的 新港社居住地,有 東社、西社等聚落。康熙、乾隆年間 漢族移民漸入此地,閩、客先民皆在此建立聚落,成為一處多族群合居的地區,清末到日治初期的堡里時期,此處成為 苗栗一堡 新港庄,庄治就在鄰近 東社、西社的 福興。
新港地區東側有 縱貫鐵路山線經過,設 豐富車站,東緣有幹道台13甲線公路,126縣道通過南緣,較大的聚落為包括 東社、西社、福興、...等聚落合併的 新港,另有 閩、粵合居的 校椅壩(校椅里)、粵籍為主的 北勢(豐富里)等聚落。因 高鐵苗栗站設立於此,新港聚落與台13線公路之間成為高鐵特區,寬敞道路與棋盤式街廓規劃,整個地區正轉型中。
新蓮寺是此處最早出現的廟宇,其沿革敘述 新蓮寺前身為 慈安宮,又名 觀音宮,奉祀 觀音菩薩、媽祖娘和 昭君娘。據悉另有奉祀 保生大帝,此信仰與 校椅里 閩裔的 魏姓人家所建的 慈靈宮息息相關。本寺創立於 乾隆末葉(1790年前後),於 咸豐、光緒年間擴建,是 佛、道混合廟宇。昭和10年(1935年)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觀音宮建物全毀。
管理人 余台宗居士邀請 達珍尼師回鄉擔任住持,主持震災復興修築寺務,承 台中州 烏日庄 林陳茶(法名 普果)女士獨捐 大雄寶殿、西廂房資金,以及 新竹、台中兩州信眾同捐善款重建寺院,於 昭和12年(1937年)竣工,並立碑紀念,更名 新蓮寺。民國56年(1967年)因大雄寶殿年久失修,由地方人士樂捐改建,有著日式風格的廟體一直維持至今。
寺內 民國51年(1962年)所立 達珍尼師碑記記載,尼師為本地 校椅里人士,俗姓 彭、籍名 在妹,明治39年(1906年)出生,13歲至 新竹 香山寺(一善堂)薙度,由 妙全法師收為沙彌,14歲至 南湖 石雲庵出家,研修佛典,於 昭和11年(1936年)回故鄉擔任 新蓮寺住持。達珍尼師上承 妙全法師,弟子為 真敏法師,妙、達、真輩分傳承,可知是 法雲寺派下的法脈。
法雲寺落成於 大正3年(1914年),由 覺力法師與大弟子 妙果法師創建,在兩位法師積極布教下,短時間內崛起,派下寺院數量在 日治時期 四大法脈中居首。覺力法師來自 福建 鼓山 湧泉寺,為 四大法脈靈魂人物中唯一來自 唐山的 僧人,其收徒後自“覺”字輩下演“妙”、“達”、“真”、“如”、... 等等15字為其傳承,桃園 中壢 圓光禪寺、台北 中和 圓通禪寺、台中 后里 毘盧禪寺等等,皆為 法雲禪寺派下重要寺院、道場。
新蓮寺在 達珍尼師主持下,皈依眾達千人,成為名剎。達珍尼師在光復後隔年遇到 大陸來的高僧 常悟和尚,拜 常悟和尚為上師,民國43年(1954年)於 獅山 元光寺受“具足戒”,成為 比丘尼。新蓮寺因為一直為管理人制度,在 達珍尼師主持下,傳承 法雲禪寺法脈,但是否直接隸屬 法雲禪寺派下寺院是有疑慮的,只能說其傳承自 法雲禪寺法脈。
新蓮寺最獨特處為其創始之初的三尊神像,觀音菩薩、媽祖娘和 昭君娘;前二者是維繫 閩、粵和諧的信仰,後者則為唯一獨特的信仰。昭君娘即 漢代和番的 王昭君,昭君娘娘遠嫁 匈奴王,讓兩地國長久和諧;或許 昭君娘娘也在 新港促成 漢族移民與 原住民和諧吧。2016年 苗栗舉辦 昭君文化節,邀請 王昭君娘家 宜昌 興山、夫家 呼和浩特以及 武漢市代表蒞臨,同時迎請 昭君娘回娘家交流,千年來 昭君娘是“和諧”的代表。
新蓮寺位於台13甲線公路旁,由南往北行駛,過 彼岸橋、新蓮橋即見寺前廣場及 新蓮塔[圖1],由廣場可見寺院後山,有著許多高大 苦楝樹,上階梯大門前院有枝椏糾結的老榕[圖2]數株。新蓮寺的建築有著濃濃的 日本寺院風格,大殿厚重黑瓦尤其吸引人,獅子口(鴟尾)[圖4]上3支經卷突出,下刻著『佛』字,降棟(規帶)厚實,破風板、懸魚古樸。與 日本佛寺不同的是它多了拜殿,儘管屋瓦亦採用日本瓦和工法,但大殿前加拜殿是 台灣廟宇的樣式。
長久以來 新蓮寺建築一直很吸引我,車行經過若時間允許,總會停車前往禮佛。2014年得知其內有 新竹–台中烈震(關刀山大地震)紀念碑,在寺院內尋碑,引起 尼姑關切,談話中得知 高鐵苗栗站將設於附近,台鐵 豐富站也會北移至距寺院約500公尺處。看著寺院旁 後龍第一公墓、穿龍圳支圳水路[圖3],只希望此地風貌別變化太大;2018年底再次前往,遇到法會寺裡寺外忙翻了,不便打擾拜拜後離開,還好風貌仍如往常。
其他寺廟請連結:寺廟地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