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rilis japonica (Houtt.) DC. 竊衣 [繖型科]
別稱:破子草、小竊衣(中國)
特徵:一年生草本,高30~75cm;植物體纖細,被粗毛。葉,葉柄長2~7cm,1~2回羽狀複葉;小葉長橢圓形至披針形,常羽裂,兩面疏生粗毛。花,頂生或腋生,複繖形花序,花序梗長 可達20cm以上,具刺毛;小繖花序5~12朵,花瓣5,白色或有時略帶紫暈,倒闊卵形,先端內凹略成心型。果,卵狀長橢圓形,長1.5~4.0mm,具鉤狀的皮刺。
分布:歐洲、北非到 印度,中國、日本、琉球、台灣。台灣產於低至中海拔山區,北海岸及 東北角海岸可見,多零星出現,出現在坡地或路旁,中海拔局部山區族群數量多。花、果期在4~10月。
爾雅 釋草:「蘮蒘,竊衣。」,“蘮蒘”兩個古字,多描述『似芹』,是古老的 植物名;東晉 郭璞(276年~324年) 注解:「似芹,可食。子大如麥,兩兩相合,有毛,著人衣。」。本種因果實具鉤狀皮刺,會黏附在衣服上,拔除時會破壞衣服纖維,博得“竊衣”之名。“竊”非好的字,但“竊衣”拿來當 植物名稱,感覺好美。
繖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 竊衣屬(TORILIS)植物主要分布在 南歐、北非和 中亞,東亞種類不多,台灣已發表 竊衣(T. japonica)與 紫花竊衣(T. scabra)兩種。前者常見,後者似乎好少,兩者也分布於 中國,中文名稱前者稱 小竊衣(T. japonica),後者稱 竊衣(T. scabra);在此特別提醒,台灣與 中國使用名稱不同,易混淆。本屬 植物常有明顯主根,稍呈圓錐狀,類似 胡蘿蔔(Daucus carrot)。
繖形科相關種類請點選:繖形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后里國中 莊溪老師植物網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