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兒時即聽長輩說過,馬關條約時 李鴻章曾告誡 伊藤博文「台灣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云云;不管 李鴻章是否說過這句話,台灣確實很不平靜,除了大小民變外,各地械鬥不斷。械鬥的種類從 閩、粵移民與原住民土地爭奪、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同籍械鬥、異姓械鬥到 同姓械鬥都有,反正只要找到名堂就能打得你死我活。

板橋 大觀書社.jpg
新北市板橋區西門街5號

台北盆地的械鬥在 咸豐年間達到頂峰,先是「閩粵械鬥」,之後 艋舺 泉州人分縣械鬥,枋橋(板橋) 漳州人異姓械鬥;先民似乎殺紅了眼,自己人打自己後來個「漳泉大械鬥」; 咸豐9年(1859年)演變到 漳、泉各街、庄動員,雙方起兵數千,歷時年餘稍歇;咸豐11年(1861年) 林國芳(林本源記 林國華之弟)再宣戰火,北起 芝蘭各堡(淡水、北投、士林)南至 興直堡(新莊)、擺接堡(板橋)烽火連天,震驚朝廷,官府出手抓人才歇止。

板橋 大觀書社(3).jpg

板橋的 大觀書社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設的,大械鬥平歇後,漳、泉互不往來;為化解雙方仇恨,觸成雙方領袖聯姻,「林本源記」林國華之子 林維讓、林維源將妹妹嫁給 艋舺頭人 莊正。同治2年(1863年),莊正議設「大觀學社」,以教化鄉民陋習,謀 漳、泉和睦;遂由 徐世芳捐地,林家出資,設立書院,請 莊正講學。

板橋 大觀書苑地圖.jpg

“大觀”二字取自書社北望遠方 大屯山、觀音山對峙,暗喻 漳、泉和睦,大觀學社創立後,北淡地區械鬥漸趨平息。為擴大教化功能,於 同治12年(1873年)集貲建二進合院,更名「大觀義學」,並立碑記。在 莊正、謝琯樵、呂世宜等知名儒者教導下,光緒年間書院培養出 貢生2人、生員19人,成果豐碩,帶動 枋橋(板橋)、枋寮(中和)文風。

板橋 大觀書社(1).jpg
書院童柱瓜座造型明顯為“金瓜(南瓜)”,這是北部 漳州建築特色,泉州人聚落則偏向“木瓜”造型為多。

明治32年(1899年)原址設「枋橋公學校」,後因校地不敷使用,於 明治41年(1908年)由「林本源記(板橋林家)」各房捐資,於城東北方另建「枋橋公學校(今 板橋國小)」;公學校遷移後,書院恢復為「大觀書社」,以私塾方式教授「漢學」。昭和2年(1927年)由 林嵩壽等設立「板橋幼稚園」,後因故停辦;民國56年(1967年)復辦幼稚園,改名稱為「大觀幼稚園」。

板橋 大觀書苑1.jpg

書院主建築在 民國74年(1985年)首次古蹟評鑑,即列為三級古蹟,西門街鐵門內,立了一塊“孔廟級”碑記[圖1],這是85年(1996年) 台北縣政府古蹟修完成所立。書院為二進式建築,「門廳」牆壁有「大觀義學碑記」[圖3]。「正廳」為講堂用,祭祀「文昌帝君」,上掛著數座匾額[圖2];兩側「過水廊」及原為學舍用的「護龍」已改建,目前作為幼稚園辦公室及教室。書院建築通常較廟宇樸實,但非常精緻,[圖4]「門廳」的「石鼓」,造型簡潔但細膩。

板橋 大觀書社(2).jpg
大觀幼稚園常讓古蹟展現輕鬆、活潑的一面

在「老爸的童年回憶---11.私立小學」後段有提到,祖父就讀「總督府國語學校」,因成績優異,畢業後到「林本源記」當翻譯。「老爸的童年回憶---40. 漢文 與 中文」提到 林家有私塾,父親兄弟中,較長的幾位課餘時間會到 林家學漢文,其中 大伯的 漢文老師還是 台灣通史作者---連雅堂。父親兄弟口中的「林家」是否就是「大觀書社」?父親當時尚未出生,但他認為不會是這裡,因為 新店溪除了鐵路橋外,還沒建其他橋梁,讓學童到 板橋讀 漢學似乎不可能。

板橋 大觀書苑地圖2.jpg
地圖中紫色方塊為第一張地圖範圍

孔廟、書院相關文章請點選:孔廟、書院地圖

參考資料:行政院文建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