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風情.jpg
大甲車站 慈孝勤儉雕像(舊照片)

2013年底起 部落格連續寫了 清水、梧棲、沙鹿等四篇的遊記,台中海線幾座大鎮獨缺 大甲,原因是這座老城留存的老街屋特別多,又有全台知名大廟 鎮瀾宮,三級古蹟 文昌祠、林氏貞孝坊,以及曾經有的「石頭城」,繪好地圖後不知從何寫起,就這麼一直擱著。元旦假期第一天(12/30週六)與 老婆、兩個兒子到一趟 大甲,在火車站看到 大甲四城門介紹看板,寫 大甲就從這四座城門遺跡開始。

大甲 鎮瀾宮.jpg
大甲 鎮瀾宮:台中市大甲區順天路158號

大甲的老街、古蹟大致上都在城緣圍繞的範圍內,這座石頭城是 堡里時期 苗栗三堡 大甲、大安、外埔、后里等53庄的治理中心,夾在 大安溪與 大甲溪之間,地理上自成一個區域。日治時期 大正9年(1920年)行政區域大幅調整,因為橋梁的興建跨越險阻,大甲與 台中海線其他城鎮來往便利,將 大甲、外埔與海線其他街、庄合併成 大甲郡,郡治設在 清水。較內陸的 后里被劃入 豐原郡,從此政治、經濟與 大甲漸行漸遠,但傳統信仰、習俗上依舊屬於53庄一員。

大甲(1).jpg
明治37年(1904年)臺灣堡圖,地圖中可看出 大甲城的城垣,圖片右下山坡地的墳墓區比對下一張地圖,已改為公園及住宅區。

石頭城的由來須由 乾隆52年(1787年) 林爽文事件談起,該事件朝廷增援軍隊屯駐於此,事件後將兵備移駐 大甲,從此人口驟增。道光7年(1827年)仕紳 林志聰、林甲成等倡議建城,官、民合作以 大甲溪鵝卵石與三合土砌成石頭城牆,周長五百一十丈,牆高二丈,設四城門,大甲城完成。石頭城如今已完全不見蹤跡,城區範圍僅能由 臺灣堡圖中約略推估,城門位置說法多少有出入,這裡以火車站導覽看板描述為依據。

大甲.舊城.jpg

從火車站起步,站前廣場「慈孝勤儉」銅像[首圖],是名雕塑家 郭清治教授作品,雕像與旁邊的時鐘塔都是 獅子會捐贈,與後方的車站主體搭配,有一種溫馨、祥和的感覺,可惜廣場改建後那種感覺消失。由車站往北走至文武路,文武路上 大甲分局旁大停車場[圖1]到 長老教會[圖2]是昔日 東門的位置。續往前至順天路右轉(往北),過民生路後有 北門福德祠[圖4],旁邊巷子民宅牆壁有大甲城意象彩繪,每隔幾年會更改圖像,[圖3]是第一代彩繪,畫出東門城及城內意象。

大甲(2).jpg

喔,忘了說 大甲四城門名稱,依據火車站導覽看板,東門約「拱晨門」,“拱晨”與“迎曦”是同個意思;北門是「湛恩門」,表示感謝皇恩浩大,北門是通往 苑裡的方向;西門稱「觀海門」,大甲西臨 大安,大安就在海邊了;南門為「薰風門」,道光13年(1833年)增立一座 林氏貞孝坊,算是城區最繁華之處。台灣 清代的 府、縣城為官方主導興建,城門較厚實,同時有城門樓;街、庄大多是居民自行籌建,插竹、堆土、圍籬皆有,城門形式通常較簡易,或許僅是個隘門。

大甲.舊城(1).jpg

繼續尋找城門遺址,舊文獻曾提及 西門在 文昌祠附近,看板描述在孔雀路 路嬌姑廟旁,路嬌姑相傳是 漳泉械鬥成為孤女,又不幸遭紅水滅頂,鄉民拾起立廟祭拜。路嬌姑廟不好找,三民路賣排骨飯的「飯賣店」旁小巷[圖5]有鐵製牌坊,入內空地旁可見小祠[圖6]。南門位於 林氏貞孝坊[圖7]北側,附近>順天路、光明路與 水源路三條大馬路交會的五叉路口[圖8],交通繁雜。以上簡單描述四城門位置,大甲街區廟宇、老街也大致在此範圍內。

其他城鄉請點選:城鄉地圖

參考資料:現場導覽看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