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抱莖籟簫 台7甲.jpg

台灣第一位女醫師是 蔡阿信女士,畢業於「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於 大正10年(1921年)返回,轟動 台灣。蔡醫師原在 台北自宅開業,婚後在 台中創「清信醫院」,並附設「清信產婆學校」,培育出數百位專業「產婆」;其事跡被改編成小說「浪淘沙」,並且搬上螢幕,是公認的 台灣第一位女醫師。

可是在 父親和許多 長輩口中,台灣最早的女醫師是 林翁樣女士。我曾經與 伯父們、父親討論過這個問題,他們也無法確定,回答:「那應該是 台北第一位女醫師。」。想一想不對呀,蔡醫師也是 台北人,這應該是 長輩們自己的認知;他們也都知道 蔡阿信這位女醫師,但都認為兩人同樣是 台灣最早期的科班女醫師,或許差個一兩年執業吧。

林翁樣醫師與 蔡阿信醫師年齡相近,都是1900年前後出生,差不多同時期畢業於「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同樣是當時 台灣知名女性。或許是 林醫師在 台北 圓環(建成圓環)附近開業長達數十年,而 蔡醫師在 中日事變(1937年)後,逐漸淡出 台灣醫界,戰後並遠渡 加拿大居住。對於 光復後繼續就學或初踏入社會的 父親兄弟來說,蔡醫師的事蹟難免陌生;因此我所接觸的老一輩 台北人,普遍都認為 林翁樣是 台灣最前輩的女醫師。

1930年代,總督府所公佈的「台灣職業人口統計」,全台灣 女醫師只有9位,這其中包括 牙科醫師。可以想見 蔡阿信與 林翁樣兩位 婦科醫生,其動向作為,對社會具相當的影響力。

本文

曾經在「老爸的童年回憶---11.私立小學」提及,祖母「第三高女」畢業後回母校「滬尾公學校(今 淡水國小)」任教,婚後仍繼續教書,直到第四位子女(二姑媽)出生,家中經濟改善後才辭去教職。當時的 職業婦女是非常辛苦的,祖母每日必需牽著尚是幼兒的 大姑媽,背著襁褓中的 大伯父到 滬尾公學校教書;上課時小孩一起在教室內,學生們也必需幫忙照顧。

當時的學制,學生入學後是跟隨同一位老師,直到畢業。祖母班上有一位綽號「尫仔澎」的女學生,天資聰穎成績特別好。早期 台灣綽號能被冠上“尫仔”兩個字,代表其人面貌矯好、皮膚細緻;這位同學因為雙頰豐盈,加了一個“澎”字叫「尫仔澎」。「尫仔澎」因為成績特別好,祖母特別疼惜,也因為如此,照顧幼童的份量也特別多;尤其幼童吵鬧時,為了怕影響上課,帶幼童到校園散步也總是她。

這一帶就是好幾年,「尫仔澎」常是手裡牽一個、後面背一個的在校園內閒逛,她曾笑說:「我去學校都是在飼囝仔...」;通常 祖母會在放學前,簡短地教導「尫仔澎」當日課程,她常很快地吸收了;若是內容較難理解,她得跟著 祖母回家,搞懂後才回自己家。「尫仔澎」脾氣並不好,來學校無法讀書還要帶小孩,有時越想越嘔,兩個幼童自然成了出氣桶;就這樣 大姑媽和 大伯父從小就怕她,連帶的 父親10位兄弟姊妹全都很怕她。

我年幼時,祖母有個姊妹會,輪流定期舉辦聚會,隨著時間人數逐漸減少而凋零了。「尫仔澎」也是其中的固定成員,輪到 祖母舉辦時,一群姐妹淘都會到家裡吃“辦桌”;我一直搞不清這些 老太太哪一位是「尫仔澎」,只知道 父母親會因為「尫仔澎」來而謹言慎行,對 祖母這群姐妹淘都畢恭畢敬。這是我對「尫仔澎」的一點點印象,文中的「尫仔澎」就是 林翁樣醫師。

林翁樣女士年輕時就是當時 台灣社會的風雲人物,是 台灣第一代的「新女性」,一再開創先河引起社會話題。祖母嫁給 祖父前是 英國籍,生活方式自然不同於傳統社會,較能接受新思維;每當「尫仔澎」引發輿論躂伐時,祖母總站出來聲援這位得意門生,更加強這對師生情誼。當時的婦女在家中生產多由 產婆接生,母親妯娌生產時,林醫師肯破例來家裡接生,就是因為這份師生感情。

我很難搜尋到 林翁樣女士的事蹟,只能憑 長輩或 父親言談知道些隻字片語,她是 台灣第一位剪掉長髮留清湯掛麵的女性,震驚 台灣社會;她拒絕媒妁之言,成為第一位自由戀愛女性。另外其夫婿為 台北 新莊 林姓望族,林翁樣女士夫婿為 林世宗先生,其兄 林世南先生,日治時期曾為 新莊郡守、台北州議員,光復後任 合作金庫 總經理、台灣省參議員。

以上簡單介紹 林翁樣女士,全是依長輩口述拼湊,若有錯誤或知道更詳盡的資料,望能留言補充,先在此感謝了。

老爸的童年回憶目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