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年8月22日

與 父親閒談,他笑說 日本新幹線各路線都坐過了,就是沒搭過 台灣的高鐵;坐火車總有目的地,總不能搭過去又乘回來,這樣多枯燥呀。高鐵8個車站中,新竹是 父親最想去的地方,那是 母親的故鄉,新竹城內有著許多 父親年輕時的回憶;就這麼決定搭高鐵再到 新竹市區走走,促成這趟 新竹半日遊。

新竹 鄭氏家廟(1).jpg
新竹 鄭氏家廟:新竹市北門街185號

父親近三十年對 新竹的印象,都是匆匆路過,未曾在市區停留駐足;這次他想細看 母親的娘家 北門鄭宅,以及年輕時出入數十趟的 火車站、東門、城隍廟、...等地。早上我與 小兒子先開車南行,老婆與 女兒、大兒子陪 父親搭乘 高鐵,在 新竹高鐵站(竹北 六家)會合後,走 經國大橋跨 頭前溪,轉 公道五路往市區走,全是新市區;對 父親來說是完全不熟悉的城市,但他驚訝於這個城市的發展,已具備大都市架式。

北門 鄭氏宅邸

從 光復路高架橋下 東大路左轉 北大路,在 中正路口,「聖母聖心天主堂」禮拜剛結束;菲律賓來的幫傭、勞工擠滿路口,從這裡開始勾起 老爸的記憶。右入 中正路後便開始找停車位,車水馬龍希望不大;還好 水田福德宮旁空地就有停車場,停這裡方便,「鄭氏家廟」就在一旁[首圖]

新竹半日遊1.jpg
新竹半日遊2.jpg

「鄭氏家廟」是 北門大街上大宅院唯一整修完善的部份,建於 咸豐3年(1853年),為 開台進士 鄭用錫與其堂兄弟 鄭用鑑 等 鄭氏八大房合建。中門 秦瓊(秦叔寶)、尉遲恭(尉遲敬德)兩位門神[圖1],經整修已看不清原畫師名稱;這種方面大耳風格的門神多見於 新竹地區,如 城隍廟、東寧宮 等,原彩繪可能出自 新竹畫師 傅柏村一派之手。家廟為三級古蹟,未對外開放,只有在每年數次祭祀活動期間才有機會入內;7月份「新竹都城隍」繞境時,會入內接受 鄭氏族親供奉的「貢燕」及「奉茶」。

鄭氏宅邸大厝,興建早於家廟,分成許多單位堂號。家廟右側(面對 左) 北門大街上「吉利號」、「春官第」、「進士第」一字排開,這是 鄭進士及家族成員於 道光18年(1838年)起陸續興建的大宅。其樣式稍不同於 台灣傳統四合院格局,並無左右護龍,而是以走道式的翼廊取代,樣式同 鄭氏祖籍地 金門的傳統民居;各堂號間以窄巷區隔,既可為通道又可防火,內部四通八達。

新竹半日遊3.jpg

「吉利號」,一進屋頂為 金門式 馬背[圖2],第二進為燕尾,年久失修部份倒塌,目前以鐵皮牆圍起。接著為「春官第」,這是 母親幼年時期的居所,父親以 鄭家女婿身份來此拜訪數次;此宅建於 道光年間,目前荒廢、殘破,僅能從樑下的「吊筒」、「雀替」,牆上的「石雕」[圖4]、「石堵」想像昔日風采。再旁為「進士第」[圖3],為整個住宅聚落重心,名列國家二級古蹟;母親記憶中每日清晨需到「進士第」廳堂向長輩請安。

三座大宅原本並非緊鄰 北門大街,而是有淺淺的前埕及矮牆區隔,「進士第」前並有旗竿座;日治時期擴寬 北門街,拆除前埕,旗竿座移置家廟前,成為如今模樣。同期間大宅庭園「北郭園」也因闢路擴街,被切割的七零八落,位置約在今日 西大路、中正路交叉路口及周邊。二戰末期「北郭園」、「進士第」、「春官第」遭盟軍空襲波及部份焚燬、傾倒,我在 「端午連假--- (二) 新竹」中有稍微提及,不再多談。

殘破的「北郭園」經不起時代的變遷,母親幼年時期玩耍、看戲的庭園,如今已煙消雲散;宅邸部分 民國84年(1995年)曾出現整修契機,因 鄭氏族人意見無法整合,與 政府協調無結果而沒下文,如今延宕10幾年,外觀越加殘破。細看「進士第」與「春官第」建築雖外表殘破,結構尚稱完整[下圖],以近年進行整修完成的其他古蹟來說,其狀況不算太糟,期待古厝第二春盡快到來。

新竹 進士第.jpg
進士第屋簷下「獅座」、「員光」、「通樑」...等等,保存堪稱良好

老爸見到「進士第」似乎有人居住,執意要入內拜訪,可惜始終未見人來應門;到鄰宅打探訊息,回答子孫全搬到 台北了。想一想我三位 舅舅,兩位居國外一位住 台北,難怪鄰居如此回答。鄭氏大宅與所有古厝一樣,面臨產權切割細分整合困難窘境。一個現實問題,後代子孫並非個個生活闊綽或安逸,民主國家不能以「全民資產」為由,政府強行介入;這是私產,但也是 台灣的資產,如何妥善解決有待業主與 政府的智慧了。

離開「鄭氏家廟」,沿著 北門大街南行,這條昔日 新竹最熱鬧的大街上仍有其他古蹟、老街屋;天氣酷熱,避免折騰 老人家,並未停留,可點上面「端午連假--- (二) 新竹」連結觀看。北門街過 北大路後,人車越形擁擠,接近 城隍廟更是人潮洶湧,好在附近民營停車場不少,停妥車後一家人步行往 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

新竹城隍廟.jpg
新竹都城隍大殿屋頂背側

新竹 城隍廟創建於 乾隆13年(1748年),由 淡水同知 曾日瑛倡議興建,原為「縣城隍」,於 光緒13(15)年(1887(1889)年)晉封為「威靈公」,為全台唯一的 皇帝賜匾「都城隍」;歷經數次修建,目前外觀為 大正13年(1924年)由市紳 鄭肇基倡議第七次大修後的樣貌。

城隍信仰不同於其他 道教神祇,各府各縣城隍為不同人死後晉封,亦有調升情況;中國有許多 城隍廟是可以指名道姓說出生前為何人、何典故讓祂成了城隍爺。新竹城隍亦有傳說其為某某人,所附和之人多與 新竹有關,其中 日治時期曾有傳言為市紳 鄭拱辰,這也是『七修』時 鄭氏家族大力資助的原因。

新竹半日遊4.jpg
城隍廟:新竹市中山路75號

由 城隍廟牌坊走入,小吃商家招牌、隔間中露出「東轅門」[圖5]三個大字,理論上從這裡開始即是廟埕,實際上攤商直抵廟門 三川殿。與 老爸到 新竹城隍廟果然不同以往,他指著 三川殿左邊(面對右邊)龍柱[圖6],外公的大名刻在上面,還真是讓人興奮。走入大殿,大殿龍柱[圖7]上半段整修中,依雕工、石材判斷,年代早於 三川殿龍柱,應該為『七修』前留用下的石材。

農曆七月開鬼門,想當然爾是 城隍廟的大事,新竹城隍廟「奉旨賑孤」,活動頻繁。城隍爺出巡前,先有「大公子」率「謝、范將軍」出巡查夜;城隍爺駕下文武官員之首 陰陽司公並會先行移駕「鄭氏家廟」前「水田福德宮(北壇驛館)」接受陳情訴冤。今日為農曆7月13日,可鑽城隍爺轎[圖8]「平安賜福」(每年農歷7月12~20日);距出巡日子只有兩日,廟廷內 謝、范、金、銀、牛、馬[圖9] 六位將軍已打理妥當,等待出巡繞境。

新竹半日遊5.jpg

城隍廟後殿早在 嘉慶4年(1799年)即興建,原目的為祭祀 觀音佛祖;早期 台灣民間大廟,陽廟會立陰廟搭配,此處為陰廟立陽廟協調。嘉慶8年(1803年)左畔「觀音殿」落成,後殿改祀「都城隍爺夫人」,陪祀「大二少爺」、「註生娘娘」、「包公」、「文昌帝君」等神明。城隍夫人只有一位,不會搞錯;需注意 大二少爺,左邊(面對右邊)小尊為 大少爺,大尊為 二少爺。

隔著窄巷旁為「法蓮寺」,即前面所稱的「觀音殿」,又稱為「佛祖殿」[圖10];與 城隍廟為完全獨立空間,兩廟以側邊小門及小巷相通,格局近似 鄭氏宅邸。「佛祖殿」再出小邊門另有窄巷[圖11] ,可通往其旁的「護室」,內有花臺、閣樓、小池,可惜未對外開放。法蓮寺後院為 日治時期興建的「公會堂」 [圖12],現已改為「彌勒殿」,裡面長年有信徒頌經。

新竹火車站.jpg
新竹火車站

離開 城隍廟已近中午,載著家人從 中山路左轉 西大路,穿越鐵路地下道再右轉 南大路;這裡是 「母親的娘家」內所述,外公以養病為由興建的市郊 日式宅第所在。南大路日式房子不只是 父親當年迎娶 母親的地點,也是我們兄弟姊妹童年的回憶;每年暑假總要到此住上數日,與表兄弟姊妹在 新竹城內到處遊玩。房子已改建成兩棟樓房,舅舅家人也已不住在此,我們只開車再繞一圈、多看一眼便離開。

中午在 盛夏遊中招待老同學的『名廚』餐廳用餐,結束後刻意走 中正路,讓 父親再看一眼「鄭氏家廟」並照相;隨後經過 新竹市政府、東門、火車站這些 父親熟悉的地方,再走 中華路(舊縱貫公路;昔日公路局路線)往 竹北 高鐵車站,送 父親、老婆等人進車站。鐵路運輸的通暢及高鐵的速度好誇張,我車子還塞在 中壢路段,老婆已打電話說到家了。這趟 新竹半日遊讓 父親回憶起年輕時的從前往事,也喚起我對 母親的思念。果然,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中我們全家一起出遊,當然,母親也在場。

新竹半日遊6.jpg

參考資料:新竹市政府

                 新竹都城隍廟

                 城隍廟贈閱簡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