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記憶中曾參加過一種民俗抓魚活動,是一種以鳥捕魚的傳統習俗;這種奇特的捕魚方式源自 中國,於 隋、唐時代傳入 日本,其中以 岐阜縣 長良川最為著名。那是以一種叫做“鵜”的水鳥來捕捉一種叫做“鮎”的溪魚;日本稱為“鵜”的水鳥就是 鸕鶿,而“鮎”即是 香魚。
記憶中是小學三或四年級時,就是年紀比『29.獵野鴨』那次大上幾歲,所以整個經過都較清楚。這次的活動還有 大姑丈和 大姑媽及還是幼兒的 大表哥,祖父母為了歡迎 女婿來訪,特別安排這次郊遊。[註]在這張 昭和8年(1933年)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 大姑媽已經懷孕。
本文
這次號稱「長良川鵜飼」的活動,實際上是在 東京的郊區,地點在哪裡 父親也搞不清楚;只知道搭了好久好久的車,已接近山區的地方。店家廣告旗桿上打著「長良川」字號,標榜漁人和水鳥皆來自「美濃國」,岐阜縣範圍大致上包括 日本戰國時代的「美濃國」。
活動是傍晚開始,一樣只有男性參加,因為人多分乘兩艘小舟。每個人選一隻 鸕鶿,混雜在船首 鸕鶿群中;手中握緊長長的繩子,以區別出自己的 鸕鶿。天色漸暗,船首點燃熊熊火把,鸕鶿群爭相游水,父親根本搞不清自己的是哪隻,只記得很少見到鳥潛入水中;約莫個把鐘頭,終於收工上岸。
船家將 鸕鶿集中,一隻隻檢視漁獲,結果包含其他 鸕鶿總漁獲量不到十尾,這種捕魚法沒想像中簡單;兄長們都說地點不好,東京的溪流魚本來就少...等等抱怨的話。商家可利害了,他們另有養殖的 鮎魚,收獲差可購買養殖魚,一樣有一頓豐盛的晚餐。
以炭火烤 鮎魚,上桌時盤上加一小撮白鹽及幾片檸檬,這是今晚的主菜;可能是肚子太餓,滴上幾滴檸檬汁,沾沾鹽巴,鮎魚味道特別鮮美,成為記憶中難以忘懷的味道。
父親是個不吃魚的人,只有兩種例外,鮭魚和 香魚,其中 香魚就是這次活動的影響。中、日、台對這種魚的稱呼皆不同,中國稱“香魚”、日本是“ 鮎”,在 台灣叫牠“傑魚”,屬河川上游的高級魚種;香魚算是溫帶的魚種,台灣僅出現於 淡水河、頭前溪和 雙溪(貢寮川)等幾條北部河川,於 民國50~60年(1960~1970年)前後因河川污染而滅絕,近來以放流來維持魚種。
在 部落格中不只一次提到,光復初期 父親曾在「三峽鐵路公司」任職,當時他最喜愛的休閒活動就是 釣香魚。那個時候沒人用「路亞」,必需先找到一尾大小適當的魚當「オトリ」,在魚尾掛上魚鉤,利用 香魚的“領域性”勾上其他魚。因為釣友間借用「オトリ」讓大家成為好友,讓 父親在 三峽、鶯歌有一群老朋友。
漁獲帶回住處,交由 母親處理,作法如同「以鵜捕鮎」般,炭火烤熟,一小撮鹽巴,一片檸檬,就是豐盛的一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