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繼續介紹門神了,原本計劃在門神(一)(二)介紹中門(主門)的常見門神如 秦瓊、尉遲恭等等,門神(三)介紹中門(邊門)及側門的門神,門神(四)介紹特殊的門神,再將其中的團體門神另寫門神(五)分組介紹。但有幾組團體門神始終未遇到,所以就一直耽擱著;不得以挪動順序先介紹“特定”廟宇才見得到門神吧。

在門神(一)裡有提到「一些廟宇的主神地位比門神低,當然請不動『他』來看管門戶」,但由於經濟發展、時代變遷,許多地方的土地公廟翻修改建;原本小小的廟宇翻修得富麗堂皇,甚至於改建成二層、三層的“大廟”,廟門若依舊是兩扇鐵門會顯得非常不搭調。好在台灣民間應變能力非常的強,土地公廟改建成大廟後,廟內會恭請其他神格較高的神祇入內;有土地公讓出主位或其他神祇另闢一室祀奉,也有將神格高的神祀奉於二樓、三樓的。如此恭請『祂』---秦瓊、尉遲恭或 神荼、鬱壘 來擔任門神就很恰當了,不會有神格地位混淆的感覺。

台灣的門神(五)1.jpg
桃園 龜山 嶺頂 壽山巖 土地公廟

上述的變通辦法外,部份土地公廟內並未恭請其他神祇入內,但廟門還是繪上了門神;不是雄赳赳的武門神也不是衣冠華麗的文門神;是繪上和藹可親神像,型態類似宗祠的文門神,但為男女各一且面帶微笑。如此與印象中親近百姓的土地公搭配,實在是再恰當不過了。有繪上男女神像門神的土地公廟若有側門或邊門,常會搭配小童子當門神,型態與其他小童子的門神差不多,但其中一位是幫土地公拿拐杖的。

台灣的門神(五)2.jpg
淡水 小坪頂 尪公廟

另外,家將(神將)門神也頗為常見,通常出現在各地“角頭”廟宇側門(次間或龍虎間)。這種家將門神以武官或士兵取代文臣;通常是一位手持主神兵器一位手捧官印,另兩位則分別舉令旗及令牌。這種組合頗常見,之所以將這類門神在“特定門神”中介紹,是因為每一組武官或士兵是專屬於該廟宇的門神,其他廟宇見到同類型門神為不同家將(神將)組合。

台灣的門神(五)3.jpg
台北 下塔悠 鎮安宮

家將(神將)門神最常見於 台灣特別興旺的王爺廟宇中或 閩、粵地方神祇廟宇,部份屬於“角頭”型 媽祖廟、城隍廟...等等也偶爾可見。台灣王爺信仰與一般道教信仰不同,王爺屬於民間俗神,以南部最為興盛,北部較少見。王爺信仰中的王爺常因為 護駕有功、保鄉衛國、拯救黎民而獲得升遷,甚至可高舉「代天巡狩」旗號。此類 王爺神格較高,自然能請 秦叔寶、尉持敬徳或 神荼、鬱壘當門神,其側門(中門兩邊門,即次間)在傳統民間“尚武從文”的觀念下,常可見到 家將(神將)門神便取代文官門神的情形;規模較大的王爺廟則中門的兩邊門(次間)一樣是文門神,而在側門或龍虎門有時會以 家將(神將)門神取代 四大天王或 四大元帥。

台灣廟宇中的門神不同於中國北方的居家門神,屬於 閩、粵系統的廟宇門神,但在近百年文化交流的隔閡下,台灣民間信仰自行不斷的“創造”神祇,加上畫師豐富的想像力,演變出多變而有特色的門神;雖然頗為混亂,但細問之下常有其特殊典故,非常有趣。

[註]台北 下塔悠 鎮安宮:主神為 蕭府王爺,原本在基隆河大彎曲南岸的下塔悠,行政區域隸屬 台北市松山區。基隆河截彎取直後變成在 基隆河北岸,現址在 大直重劃區內,隸屬 中山區。蕭府王爺原為 居住於原 大直庄、下塔悠庄、北勢湖庄(今內湖區西湖) 曾姓族人信仰的神祇,後來演變成該地區的保護神,信徒不再侷限於曾氏一族。

門神相關文章請點選:門神系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