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曲毛豇豆 新竹 尖石後山.jpg
新竹 尖石後山

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 Ohashi   赤小豆  [豆科/蝶形花亞科]

Phaseolus calcaratus Roxb

別稱:繖形豇豆、島田紅豆、米豆、飯豆

曲毛豇豆 新竹 尖石後山(2).jpg
新竹 尖石後山

特徵:一年生草質藤本,莖纖細,被逆向毛。三出葉,托葉盾狀著生,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全緣或3淺裂;葉柄長,被刺毛。頂小葉寬卵形至披針形,長約6~10cm,寬約3.5~6.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盾形;側小葉與頂小葉相當,歪斜,小葉柄極短。

蝶形花,腋生總狀花序,花序梗被逆向毛;苞片披針形,花梗短。花冠黃色或金黃色,旗瓣闊圓形,上緣常呈凹狀;翼瓣外翻,歪斜;龍骨瓣延伸成喙狀。莢果線形,下垂,約長6~10cm ,無毛;被縫線具深色斑紋。種子6~10枚,長橢圓形,成熟時暗紅色。

曲毛豇豆 新竹 尖石後山(3).jpg
新竹 尖石後山

分布:原產於 中國及東南亞地區,中國、韓國、日本、台灣、菲律賓皆有栽培。台灣栽培逸出後歸化,分布於低至中海拔山區,南部田野較常見,北部少見;多出現於休耕田、荒地、林緣以及山區道路兩側。花、果期以秋、冬較盛。

曲毛豇豆 新竹 尖石後山(1).jpg
新竹 尖石後山

部落格 豆科植物(FABACEAE)第一篇就寫 濱豇豆(V. marina),沒其他原因,就是常見,醒目,北海岸、東北角海岸非常容易見到,想不去注意都難。從海岸線河口往內陸延伸,河床泥灘間取而代之的是 長葉豇豆(V. luteola),一樣是族群數量龐大,花大而顯眼,認識 野豆自然從它們開始。

接觸以後才知 豇豆屬(VIGNA)種類多,台灣已發表超過10種,包括栽培溢出的 豇豆(V. unguiculata)、綠豆(V. radiata var. radiata),因栽培歷史久遠,雜交品種多,與野生近緣種間可能產生雜交。有栽培逸出以及雜交種疑慮,再加上本屬(VIGNA)許多種區分出變種,是不好分辨的一群。

赤小豆(V. umbellata)是歸化種 豇豆(VIGNA),南部常見北部少見,花朵像 小豇豆(V. minima)般 翼瓣外翻,可清楚見到 龍骨瓣,但花徑較大,大小約與 濱豇豆(V. marina)或 長葉豇豆(V. luteola)般。第一次遇見只知是 豇豆屬(VIGNA)不知種類,回來後核對檢索表及圖鑑認為是 曲毛豇豆(V. reflexopilosa),待個把月後再次前往,拍到莢果,貼圖後經 花友告知後才知是 赤小豆(V. umbellata),終於完成紀錄。

ps:本文原以為是 曲毛豇豆(V. reflexopilosa),經 FB花友 黃亦賢指點,才確認是 赤小豆(V. umbellata),特別在此感謝。

豆科相關種類請點選:豆科植物目錄

參考資料:臺灣維管束植物簡誌 第參卷

                 台灣植物誌 第二版

                 中国植物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su的部落格 的頭像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Hsu的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